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间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宣三年年四十卒还成都先主甚忡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土有功于国欲行酻遂亲率群主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子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践阼,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时水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逐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景耀六年,进号安南将军。是岁,蜀并于魏。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诸将威劝宜遼降,弋曰:“今道路隔寨,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曰;“臣闻人生于三,事之如一,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晋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后遣将兵救援吕兴,平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进号崇赏焉。

(选自《三国志·蜀书·霍峻等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州牧刘表令峻其众 摄:统领
B. 其怠隙 伺:观察
C. 后主践阼,谒者  除:任命
D. 大故去就,不可也 苟:苟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B. 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C. 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D. 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霍峻顺应时势,投靠明主。他一开始跟随刘表,接管哥哥的队伍后,他率众投奔了刘备,并对其非常忠心。
B. 霍峻能力突出,以弱胜强。面对刘璋万人部队为期将近一年的围攻,霍峻抓住其懈怠的时机,一举攻破对方。
C. 霍弋忠于职守,处事得体。面对后主刘禅无节制的爱好,霍弋列举许多古代的例子,言辞激烈,效果很好。
D. 霍弋忠心耿耿,追随后主。成都失守后,在不知后主安危的情况下,他不急于投降,听到后主投降,才上表请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9 10:0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

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输作未竟。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顾谓坐席曰:“诸君,此可畏也。”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摔其头,与杖欲捶之,而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汝不死为幸矣。”由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治疾于家,借舍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选自《三国志》卷十五,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沛先折其脚   挝:打
B.与督军争斗 坐:因……获罪
C.而得去 逸:逃跑
D.治疾于家,借舍儿   从:跟随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沛任新郑长时,将积藏的干椹全部献给当时去西面迎接天子但缺粮草的太祖,受到太祖赏识,等到太祖辅政,便提拔杨沛做长社县县令。
B.杨沛之所以被起用为邺县县令,一是因为杨沛很能干,能够严格依法办事,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
C.杨沛负责孟津口渡河之事时,严惩了不按规矩想要回渡的黄门,太祖认为杨沛做得很对,并没有因为黄门受辱而责罚杨沛。
D.杨沛先后在各地做官,他一向不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不肯以事求人,退休后家里没有余财,晚年住在瓜牛庐里面,贫病交加,极为潦倒。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
(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小题4】请简要概括杨沛为官做人的特点。

同类题2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谥曰贞侯。子奕嗣。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注)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四》)

(注)巴丘,今岳阳楼一带,赤壁之战中曹军进退必经之地。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
B.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
C.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
D.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竹管弦,乐器的总称。用竹制成的是管乐器,如洞箫;用丝制成弦的是弦乐器,如箜篌。丝竹管弦也可用来指代音乐。
B.初阳岁,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初七及下九,指七月七和每月的十九日。既望,指农历十六。古代做禊事,三国魏以后定于三月三。
C.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癸丑”“壬戌”“至和”都属于干支纪年法。
D.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文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如“临川王某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嘉初到袁绍麾下,感觉才能难以施展。后来去见太祖,以其不凡的见识而受到太祖的器重。郭嘉也认定曹操是能治乱世之人。
B.郭嘉被太祖推荐为司空军祭酒,从此随从太祖征伐,遇事能够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多献良策,谋功甚高。
C.郭嘉忠于王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太祖派使者前来探望,可惜错过了最后见面的机会,这使太祖在郭嘉英年早逝后感到十分伤感。
D.郭嘉不但是多谋善断的军师,更是太祖本人的知己,太祖甚感满意,以至赤壁一战失败后,尚追念郭嘉,叹惜其人不存。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尪顿邪?”喜上言:“宁有族有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常着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着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拜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臣揆宁前后辞让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哀,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初,宁妻先率,知故劝更娶,宁曰:“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B.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C.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D.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表在古代指与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或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
B.青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灵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文中“青龙”即是此意。
C.征命指的是皇帝征召的命令。管宁曾写《辞征命上疏》,表达了不愿入朝为官的意向。
D.耆,老;艾,叶苍白,引为“老”。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文中泛指老年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宁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表兄弟们同情他孤独贫困的处境,送给他治丧的费用,但他没有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办丧事。
B.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当时因为中原地区战乱而逃到辽东客居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宁仍然安闲自在地留在辽东,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C.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前前后后给了他很多的资助馈赠,管宁一律没有接受,而是全都封好立马退还给了公孙氏。
D.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不愿做官究竟是守节目自高还是因为老病衰弱,程喜认为管宁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
(2)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袁绍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灵帝,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绍既出,遂亡冀州。卓拜绍勃海太守。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从事沮授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绍喜日:“此吾心也。”即表授为监军、奋威将军。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太祖至,击破备;备奔绍。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太祖还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数从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處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北兵数从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
B.北兵数从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
C.北兵数从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
D.北兵数/从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20岁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仅限于男子,女子无字。
B.“崩”,古代把天子的死比作山体塌下,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如“山陵崩”“驾崩”等。
C.“弱冠“,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但还年少,体犹未壮,故称“弱”。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后引申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如“为宗庙万世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绍有正义感、首倡义兵。面对董卓废帝的狂妄举动,他“横刀长揖而去”,不仅表示不满,而且起兵反抗。
B.袁绍善识人才、任人唯才。沮授对形势的分析及应对策略极具前瞻性,袁绍立即上表奏请他为监军、奋威将军。
C.袁绍刚愎自用、不纳人言。郭图谏迎天子、田丰谏袭太祖后、沮授谏颜良不可用等,他均不听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D.袁绍好大喜功,错失良机。沮授进谏持久战,拖垮曹操,又谏派兵外围护卫粮草,袁绍不听,致使官渡之战失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
②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恐青、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大破之,尚及兄熙走辽东。
嘉深通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B.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C.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D.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文中指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其父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B.军祭酒:汉晋时期军中负责出征时飨宴士卒或酹酒祭神的属官。
C.冀:冀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冀州为九州之首。
D.薨:古时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知人善鉴,慧眼识主。他没有选择袁绍,经荀彧引荐,与曹操共论天下大事后认为曹操才是自己要侍奉的君主,并且为他屡立战功。
B.郭嘉洞察时机,料事如神。在吕布退兵坚守,曹操想退兵之际,他劝服曹操一鼓作气,急攻吕布;孙策最终也如他所料,死于匹夫之手。
C.郭嘉心思缜密,能谋擅断。太祖准备远征袁尚和乌丸,部下多人担心刘表会派遣刘备偷袭许昌,郭嘉缜密分析,消除了太祖顾虑。
D.郭嘉遇事通达,君臣相知。他病重时曹操曾多次亲自问候;他去世之后,曹操评价郭嘉是最了解自己心意的人才,并对他的事功予以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