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节选自《三国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文属:连缀,撰写
B.汝人邪?倩:通“请”
C.太祖悉诸子登台将:率领
D.曹仁关羽所围为:为了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
B.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
C.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
D.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思王植,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他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因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被后人合称为“三曹”,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B.《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C.太祖,指先祖,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本文的太祖是指曹操而不是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
D.司马门,指古代重要的城门、军门。此处指皇宫的外门。自秦代起,司马门就是皇帝专用的天子之门,只有天子或天子的使者(代表天子)才能自司马门出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十多岁就博览群书,下笔成文,以至使曹操以为是请人代写的,后来,在新落成的铜雀台上的比试中,曹植因其出众的才华让曹操非常看重。
B.曹植原来性情平和,生活简朴,不事张扬,加之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曹操对他很宠爱,曾多次想立他为太子,但他后来放任无忌,最终失宠于曹操。
C.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想派他带兵去解救曹仁。曹植因醉不能受命,曹操反悔就罢免了他。
D.曹植做事任性,饮酒无度,加上又不像曹丕那样善于伪装自己讨人欢心,渐渐失去了曹操的宠信。后来司马门和醉酒事件是他当不成太子的失望心情的流露。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2)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08:5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而遭董卓之难,兴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荆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官之后 去:离开
B.董卓之难   值:正赶上
C.兴义兵 举:发动
D.恐己离兵   诚:真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自称孤。
B.孝廉:汉代开始,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C.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在这里是第二个意思。
D.执事:指管事的人。有时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在本文中指管事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一直以来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好好搞政治教化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嫉恨怕家人受累而辞官。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绍、袁术和刘表,自己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绝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2)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除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绍逆公孙瓒于界桥,巨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绍闻之,使昭领巨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罗候安平张吉辞,当攻巨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会魏郡太守贾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因杨上还印绶,拜骑都尉。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太祖遗杨犬马金帛,遂与西方往来。天子在安邑,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遂表太祖为镇东将军,昭迁符节令。

(选自《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B.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C.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D.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盖,古代官吏的官帽服饰和住房的顶盖。后用以称达官贵人。
B.右姓,古代以右为上,故称贵族豪门为“右姓”。
C.羽檄,古代军中紧急的文书。古时征兵、征召的文书,上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D.天子,旧称统治天下的帝王。古代认为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为上天的儿子,称为“天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昭有勇有谋。他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斩杀了为首的孙伉等人,很好地稳定了巨鹿郡的局势。
B.董昭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他担任魏郡太守时,在贼人中使用离间计,然后趁机发兵征讨,大败贼兵。
C.董昭很有远见。他认为曹操当时虽然弱些,但实在是天下的一位英雄,所以劝告张杨和曹操结交。
D.董昭善于审时度势。他认为杨奉兵马最强而缺乏外部援助,就亲自写信给杨奉,为曹操入朝打通道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因杨上还印绶,拜骑都尉。
(2)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锦、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大军还邺,议所并省。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初,太祖平柳城,班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冯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迁右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不分,覆宗灭国。废立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僚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注①太祖:曹操。②文帝:即曹丕,后为魏文帝。③并省:合并减少(官署)。④司直:汉置司直,帮助丞相举察百官不法之事。周昌:西汉大臣,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
【小题1】对下列字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兵者胜 义:遵守礼仪
B. 务以俭人 率:带领、带动
C. 幸得免 戾:暴力、暴虐
D. 属所亲眷 亲眷:亲近宠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1)未有树基建本也 (2)古之学必有师
B. (1)宜奉天子令不臣 (2)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1)太祖敬纳言   (2)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1)此古所谓国司直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小题3】下面,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毛玠“清公”的一组是( )
①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    ②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
③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    ④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 
⑤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 ⑥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
A. (1)(2)(5) B. (2)(4)(6) C. (1)(3)(4) D. (3)(5)(6)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玠被任命为治中从事,向太祖进言:出兵作战应合道义,不要贪恋官位,累积财物,才能成就霸王之业。
B. 毛玠为东曹掾时,与崔琰负责选举,受到太祖信任。这时文帝任五官将,也亲自拜访毛玠,并且向他请教。
C. 商议合并减少官府时,官员找借口要减东曹,实际是不想让毛玠作东曹掾,而太祖信任毛玠,下令减西曹。
D. 魏国刚刚建立时,太子还没有确定,群僚拥护曹植为太子,毛玠劝告曹操不要废长立幼,得到曹操的赞赏。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4)吾属今为之虏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之 谢:道歉
B.监试者之  异:认为……奇特(奇异)
C.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 遗:遗弃,剩下
D.不为衰世业 解:分裂,涣散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监试者其身体壮大   乱易整,不武
B.兵难日起  劳苦功高如此
C.天下所仇  臣韩王送沛公
D.久,关东兵散 顷未发,太子迟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监试者劾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2)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又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刘岱为黄巾所杀。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日:“何前后之相背也!”

昱笑而不应。

②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昱乃过范,说其令靳允.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兗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③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④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有删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太祖兖州____________
兵背太祖__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言陈宫欲自兵取东阿()
A.将要B.将军C.带领D.派遣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三城()
A.终结B.完好C.修缮D.保全
【小题4】第②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B.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C.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D.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小题5】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小题6】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反映了太祖怎样的心情? 下列选项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感激B.自豪C.庆幸D.欣慰
【小题7】第①段“两拒刘岱”和第③段“两劝杀备“都反映了程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