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李陵少卿,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日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份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叫“贰师将军”。后投降匈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取字,女子十五岁取字。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都为此义。
C.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D.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
(2)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8 08:35: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诩二百石卒史。不署右职,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孙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守丞相长史,坐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胜出,复为谏大夫,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行之。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天子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后数月,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为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B.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太守甚任之/吏民爰敬焉/
C.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D.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廉:指举孝廉,是汉朝一种选官制度,被举人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B.鳏寡: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泛指老弱无依无靠者。
C.伍长:古代以五家为伍,设伍长一人,军队中五人为一伍,设伍长,“队伍”一词源于此。
D.侯:古代五等爵位之一。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如张良被封留侯,黄霸被封定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霸少有大志,捐官出仕。他少年时就努力攻读法律之学,曾经两次捐官,初入仕途虽有挫折,但仍不放弃,最终封侯拜相。
B.黄霸廉洁奉公,执法公平。无论是管理钱粮,还是处理疑案,都能公平持正,受到官吏百姓的称赞,得到汉宣帝的赏识。
C.黄霸文治有方,政绩卓著。他选拔良吏,宣传诏令,劝民向善,勤事农桑,种树畜养等,政绩非常突出,号为天下第一。
D.黄霸任劳任怨,勤政爱民。他被贬颖川,俸禄由二千石直接降到八百石,依然勤于政事,治下的鳏寡贫穷者都能得到照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
(2)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后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语在《胜传》。胜出,复为谏大夫,又口荐霸于上,擢扬州刺史。
三岁,宣帝下诏曰:“制诏御史: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以章有德。”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后有诏归颍川太守,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天子以霸治行终长者,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可谓贤人君子矣。赐爵关内侯。”后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
(选自《汉书·循吏列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可谓贤人君子矣
B.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可谓贤人君子矣
C.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可谓贤人君子矣
D.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可谓贤人君子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确立于汉代,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
C.“二千石”,汉制以俸禄多少作为职官等级的标志,这里的“二千石”指的是官级。汉代常以“二千石”作为郡守的代称。
D.“坐”,秦丞相李斯所编启蒙识字课本《苍颉篇》释曰:“坐,罪也。”后由此义派生出“连坐”一词,就有了“株连”的意思,这里就是指“株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善于观察,思维敏捷,足智多谋,为人温和善良又能谦让,同时他还通晓法律,善于驾驭众人。
B.黄霸和夏侯胜曾一同被治罪,囚禁在牢狱之中,黄霸在狱中跟随夏侯胜学习《尚书》。后来夏侯胜重新担任谏大夫,在皇上面前口头推荐了黄霸。
C.汉宣帝时,黄霸在朝廷处理疑难案件,再次以公平著称。后来被提拔做扬州刺史,他加强教化工作,大得民心,社会安定天下第一。
D.黄霸善于治理郡县,为官清廉,外宽内明,文治有方,政绩突出,后世将黄霸作为“循吏”的代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2)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充,字次倩,赵国邯郸人也。
初,充召见犬台宫。充为人魁岸,容貌甚壮。帝望见而异之,谓左右曰:“燕、赵固多奇士。”既至前,问以当世政事,上说之。充因自请,愿使匈奴。诏问其状,充对曰:“因变制宜,以敌为师,事不可豫图。”上以充为谒者使匈奴,还,拜为直指绣衣使者,督三辅盗贼,禁察逾侈。贵戚近臣多奢僭,充皆举劾,奏请没入车马,令身待北军击匈奴。奏可。充即移书光禄勋、中黄门,逮名近臣侍中诸当诣北军者,移劾门卫,禁止无令得出入宫殿。于是贵戚子弟惶恐,皆见上叩头求哀,愿得入钱赎罪。上许之,令各以秩次输钱北军,凡数千万。
上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充出,逢馆陶长公主行驰道中。充呵问之,公主曰:“有太后诏。”充曰:“独公主得行,车骑皆不得。”尽劾没入宫。后充从上甘泉,逢太子家使乘车马行驰道中,充以属吏。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充不听,遂白奏。上曰:“人臣当如是矣。”大见信用,威震京师。
迁为水衡都尉,宗族、知友多得其力者。久之,坐法免。后上幸甘泉,疾病,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充将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蛊及夜祠,视鬼,染污令有处,辄收捕验治,烧铁钳灼,强服之。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充,自临斩之。
后武帝知充有诈,夷充三族。
(选自《汉书·江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B.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C.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D.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某地或某处为幸。“幸甘泉”指的是皇帝亲自来到甘泉宫。
B.晏驾,是古代帝王死亡的讳称。《战国策》《史记》中都有此称法,如《史记》中有“宫车一日晏驾”的记载。
C.春秋,指春季与秋季,在本文中指岁月,年岁,与《苏武传》中“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中的“春秋”不同。
D.三族指三种有亲缘关系的亲属。一说父母、兄弟、妻子,一说父族、母族、妻族,也有以父、子、孙为三族的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充熟知政事,主动出访。他当初被汉武帝召见的时候因为对政事的熟悉而受到赏识,并主动请求出使匈奴。
B.江充明确职责,执法有方。他在担任直指绣衣使者时采取举劾、车马充公、移书光禄勋等措施来保证职责的履行。
C.江充奉法不阿,深受信任。他在履职过程中,就连太子、公主犯事,也同样不讲情面,受到汉武帝的高度信任。
D.江充欺瞒武帝,终遭诛杀。他害怕汉武帝死后自己得不到太子的宽恕,借巫蛊之乱打击太子,终遭太子诛灭三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望见而异之,谓左右曰:“燕、赵固多奇士。”
(2)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以霸入财为官,不署右职,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胜出,复为谏大夫,令左冯翊宋畸举霸贤良。胜又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以 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 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 石。始,霸少为阳夏游徼,与善相人者共载出,见一妇人,相者言:“此妇人当富贵,不 然,相书不可用也。”霸推问之,乃其乡里巫家女也。霸即取为妻,与之终身。为丞相后徙杜陵。

(注)庭中:廷尉。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 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B.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 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C.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 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D.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 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有身份的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做“字”。《礼 记》上说:“男子十八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B.二百石,汉代官员的等级,汉代郡守(太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因 而有此称法。
C.察,察举制,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汉代察举制度始于汉文帝时,到汉武帝 时制度达到完备。
D.《尚书》,儒家典籍“五经”之一,《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也包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温和善良,足智多谋。他在担任河南太守丞时,处事符合法令,合乎人心,最终 也赢得了人心。
B.黄霸乐于学习。他因不检举弹劾犯了大不敬之罪的夏侯胜而与之一同下狱,在狱中跟 从夏侯胜学习《尚书》。
C.黄霸善于处理政务。他治理颍川时,力行教化,教化行不通才使用刑罚,致力于培养 值得信赖的地方官。
D.黄霸对待下属宽厚仁德。督邮想赶走年老耳聋的许县丞,黄霸却认为许县丞廉洁,能 做一些基本的工作,并无妨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2)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路温舒,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B.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C.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D.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或女子读书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对方的字,表示尊敬。
B.《春秋》,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相传由孔子编订,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C.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是孝悌之人,廉是清廉之士,后来合称孝廉。也用于指被举荐的士人。
D.元凤,年号名,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患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要更改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温舒少年时很好学。父亲让他去牧羊,他就采集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
B.路温舒断案才能较高。他做小狱吏时,乘机学习律令,后升转为狱史,县中每遇到疑难案件,都向他请教。
C.路温舒主张崇尚仁德。他上书宣帝,建议广开言路兴太平之风,减省法令条文,放宽刑罚,废除刑讯之狱。
D.路温舒一心报效天子。他曾主动上书请求随使者出使匈奴,但是由于杜延年等人的阻止,结果没有成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
(2)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