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蹑躞登堂,抗著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2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千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勿。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而葺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不复仕,常居鄂田。时出,乘牛车,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九江严望及望兄子元,字仲,能传云学,皆为博士。望至泰山太守。
云年七十余,病不呼医饮药,终于家。遗言以身服殓,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
(注)①蹑躞,踩着小步伐走,即慢步,行走从容。②见《论语》:“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③龙逢,夏桀时臣;比干,商纣时臣。皆因忠言直谏而被杀。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言非,固当容之勿
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充宗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
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C.少时轻侠,借客报仇
正六律,和五声,以八风
D.时出,乘牛车,诸生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之也轻
【小题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
故九万里,则风在下矣
B.抗著请,音动左右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勿易!而葺之
之以饥馑
D.云曰:“小生欲相吏邪?”
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写朱云辩贏五鹿充宗,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成趣,夸赞了朱云的学问与辩才。
B.九江郡官至泰山太守的严望,还有严望哥哥的儿子严元,都是朱云的高徒,能够继承朱云的学问衣钵。
C.朱云直谏震怒了汉成帝,成帝本有口谕杀他。只因为辛庆忌当场叩头流血地“死争”,成帝才免其一死。
D.宋祁《咏汉史》“殿槛不修旌直谏,安昌依旧汉三公”歌颂汉成帝幡然悔悟,咏叹朱云的殡葬风光。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朱云“学识渊博”和“嫉恶如仇”的一组是
A.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小生乃欲相吏邪
B.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
C.既论难,连拄五鹿君/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
D.能传云学,皆为博士/鄙夫不可与事君
【小题5】用斜划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无何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4:49: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计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B.封,指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共三百篇,故称“诗三百”。
D.《书》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节。
B.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同意。
C.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愤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巨著。
D.司马迁治史严谨,深受后人称赞。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们称赞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宣帝即位,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后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 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厘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为相五岁,甘露三年 ,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B.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C.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D.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帝,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刘洵的庙号,谥号是中宗。在西汉,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B.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廷尉的职掌是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C.邮亭,即驿亭。驿亭之名稍晚,起于唐朝时。古时驿传有亭,故称。是古代供旅途歇息住宿的处所。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皇帝高等级妃嫔和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熟稔法律条文,为官清正廉洁。在任内勤于观察,待人接物温良谦让,处事议政合乎法度,顺应人心,因而深得太守信任和百姓们爱戴。
B.黄霸善于调用下属,暗中明察秋毫。百姓之事,无论巨细,都详加调查并妥善处置,为了解民情,黄霸还微服私访,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
C.黄霸为政教化为先,然后才用刑罚。黄霸任颍川太守时,遴选优秀属官,分散到属县宣传恩泽诏书,达到家喻户晓的目的。境内犯罪率降低。
D.黄霸重视吏治,注重官吏的持续性。尽量避免无谓的人员更替,他认为频繁更换长吏,公私耗费很多, 只会增加百姓负担,使吏治更加混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
(2)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

同类题3

阅读《苏武传》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初,武与 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 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 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赐钱二百万以葬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惶恐饮药而死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C.子为父死。无所恨   何以汝为见
D.因泣下霑衿 衡因上书陈事
【小题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以君主既然不义。臣则不必尽忠为由劝降。苏武则以君臣之义高于一切拒降。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始终不为所动。表现出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C.李陵有感于苏武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而“泣下霑襟”。可见其尚存羞恶。
D.选段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小题3】将选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去病卒,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光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婕妤,数月立为皇后,安为骠骑将军,封桑乐侯。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欲令得召见,又不许。长主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自先帝时,桀已为九卿,位在光右。及父子并为将军,有椒房中宫之重,顾专制朝事,由是与光争权。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盐铁,为国兴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盖主、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伺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日:“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联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迄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元平元年,昭帝崩,宣帝立。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候,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B.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C.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D.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的武官官号。因霍去病骑术精湛,又善于领兵打仗,汉武帝特意为他设置此官号,以表彰他的功绩。
B.休沐,即休息和沐浴。《汉律》 载,“吏员五日一休沐”,官吏平时在官府办公,只有到了“休沐”时间,才可以沐浴更衣,和家人团聚。
C.椒房,皇后专属居所的雅称,始于汉代。椒房殿以川椒和泥涂饰墙壁,取“多子而芳香”的寓意,是后宫中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D.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民族的泛称。逐渐崛起的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日益严重,“四夷”就成了带有歧视性的蔑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光本性端庄肃正,欣赏忠义之人。他每次从下殿门进出,停止、前进都有固定的地方,尺寸丝毫不差;面对宁死也不肯交出符玺的郎官,他不怒反赞。
B.霍光为臣尽忠职守,深得皇上信任。他辅佐幼主,政令都由他亲自发出:阻止上官家族及亲信加官进爵而招致报复,但都因皇上的庇护而免遭杀身之祸。
C.霍光为政杀伐果决,维护朝政稳定。在执政期间,对妄图加害自己、发动政变的上官父子及桑弘羊等人,他果断出击,尽诛逆贼,成功护主,威震海内。
D.霍光生前位高权重,死后备极哀荣。他病重期间,皇上亲自慰问他的病况;他去世以后,就连皇上和太后都亲临他的丧礼,他的后代也受到朝廷的封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2)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路温舒,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B.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C.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D.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或女子读书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对方的字,表示尊敬。
B.《春秋》,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相传由孔子编订,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C.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是孝悌之人,廉是清廉之士,后来合称孝廉。也用于指被举荐的士人。
D.元凤,年号名,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患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要更改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温舒少年时很好学。父亲让他去牧羊,他就采集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
B.路温舒断案才能较高。他做小狱吏时,乘机学习律令,后升转为狱史,县中每遇到疑难案件,都向他请教。
C.路温舒主张崇尚仁德。他上书宣帝,建议广开言路兴太平之风,减省法令条文,放宽刑罚,废除刑讯之狱。
D.路温舒一心报效天子。他曾主动上书请求随使者出使匈奴,但是由于杜延年等人的阻止,结果没有成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
(2)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