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钦字子夏,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业与钦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钦恶以疾见诋,乃为小冠,高广才二寸,由是京师更谓钦为“小冠杜子夏”,而业为“大冠杜子夏”云。

与时帝舅大将军王凤以外戚辅政,求贤知自助。凤父顷侯禁与钦兄缓相善,故凤深知钦能,奏请钦为大将军武库令。职闲无事,钦所好也。

钦为人深博有谋,时有日蚀、地震之变,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士,合阳侯梁放举钦。钦上对曰:“陛下畏天命,悼变异,延见公卿,举直言之士,将以求天心,迹得失也。臣闻日蚀、地震,阳微阴盛也。唯陛下正后妾抑女宠去佚游躬节俭亲万事致晨昏之定省如此即尧舜不足与比隆咎异何足消灭唯陛下忍无益之欲以全众庶之命。”

对征诣大将军莫府,国家政谋,凤常与钦虑之。镇抚四夷,当世善政,多出于钦者。

顷之,复日蚀,京兆尹王章上封事求见,言凤专权蔽主之过,宜废勿用,以应天变。于是天子感悟,召见章,与议,欲退凤,凤甚忧惧。钦令凤上疏谢罪,乞骸骨,文指甚哀。太后涕泣为不食。上少而亲倚凤,亦不忍废,复起凤就位。凤心惭,称病笃,欲遂退。钦复说之,凤复起视事。上令尚书劾奏京兆尹章,章死诏狱。

章既死,众庶冤之,以讥朝廷。钦欲救其过,复说凤曰:“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愚以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以明示四方,使天下咸知主上圣明,不以言罪下也。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凤白行其策。钦之补过将美,皆此类也。

优游不仕,以寿终。钦子及昆弟支属至二千石者且十人。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唯陛下正/后妾抑女宠/去佚游/躬节俭/亲万事/致晨昏之定省/如此/即尧舜不足与比隆/咎异何足消灭/唯陛下忍无益之欲/以全众庶之命/
B.唯陛下正后妾/抑女宠/去佚游/躬节俭/亲万事/致晨昏之定省/如此/即尧舜不足与比隆/咎异何足消灭/唯陛下忍无益之欲/以全众庶之命/
C.唯陛下正后妾/抑女宠/去佚游/躬节俭亲/万事致晨昏之定省/如此/即尧舜不足与比隆/咎异何足消灭/唯陛下忍无益之欲/以全众庶之命/
D.唯陛下正后妾/抑女宠/去佚游/躬节俭/亲万事/致晨昏之定/省如此/即尧舜不足与比隆咎/异何足消灭/唯陛下忍无益之欲/以全众庶之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姓字”指文中杜钦、杜业都是字子夏。古代男子成人,取别名为字,以表其德。
B.“衣冠”在古代指士以上的服装。代指缙绅、名门世族,又借指绅士、礼教、斯文。
C.“莫府”即幕府,本指将帅营帐,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又指高官的幕僚,幕宾。
D.“二千石”指郡守,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因有此称,是当时中央政府高级别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钦喜欢读书,极有才能。他年轻时喜好儒家经典,家境富裕,但是一只眼睛瞎了,所以不喜欢当小官。与茂陵人杜业都以才能扬名京师。
B.杜钦学识渊博,且有智谋。时有日食、地震之变,皇上下诏推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合阳侯梁放推荐杜钦。杜钦上奏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C.杜钦善于谋划,能出善政。在大将军幕府,杜钦参与谋划国家大政,镇压安抚四边的少数民族,当时好的政治措施,大多出于杜钦的建议。
D.杜钦出谋划策,帮助王凤。大将军王凤被京兆尹王章弹劾诬陷,杜钦让王凤上疏请罪,请求退休,文辞十分悲哀。皇上因此没有处理王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凤父顷侯禁与钦兄缓相善,故凤深知钦能,奏请钦为大将军武库令。
⑵于是天子感悟,召见章,与议,欲退凤,凤甚忧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5 05: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玄成字少翁,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出遇知识步行,辄下从者,与载送之,以为常。其接人,贫贱者益加敬,由是名誉日广。以明经擢为谏大夫,迁大河都尉。

初,玄成兄弘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贤以弘当为嗣,故敕令自免。弘疑,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于是贤门下生博士义倩等与宗家计议,共矫贤令,使家丞上书言大行,以大河都尉玄成为后。贤薨,玄成在官闻丧, 又言当为嗣,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征至长安,既葬,当袭爵,以病狂不应召。玄成素有名声,士大夫多疑其欲让爵辟兄者。欲让爵辟兄者。案事丞相史乃与玄戍书曰:“古之辞让,必有丈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蒙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仆素愚陋,过为宰相执事,愿少风声。不然,恐子伤高而仆为小人也。”玄成友人侍郎章亦上疏言:“圣王贵以礼让为国,宜优养玄成,勿枉其志,使得自安街门下”。而丞相、御史遂以玄成实不病,劾奏之。有诏勿劾,引拜。玄成不得巳受爵。宣帝高其节,以玄成为河南太守。

数岁,玄成征为未央卫尉,迁太常。坐与故平通侯杨恽厚善,恽诛,党友皆免官。后以列侯侍祀孝惠庙,当晨入庙,天雨淖,不驾驷马车而骑至庙下。有司劾奏,等辈数人皆削爵为关内侯。玄成自伤贬黜父爵,叹曰:“吾何面目以奉祭祀!”作诗自劾责。

及元帝即位,以玄成为少府,迁太子太傅,至御史大夫。永光中,代于定国为丞相。

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初, 贤以昭帝时徙平陵,玄成别徙杜陵,病且死, 因使者自白曰: “不胜父子恩,愿乞骸骨,归葬父墓。”上许焉。

(节选自班固《汉书·韦贤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装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B.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装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C.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装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D.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装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B.博士,可指博学多闻,通达古今的人:也可指职宫名,秦、汉时就设有此官职。
C.驷马,指驾一车之四马,本文所指即此意,后来也指显贵所乘的四匹马的高车。
D.有司,官吏的通称,也可指官吏所属的部门;古代设它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核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韦玄成好学修业,待人谨逊。他年少好学,继承父亲的学问,以明经入仕;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在步行,他就和仆从下车,让认识的人坐着自己的车回去。
B.韦玄成力辞嗣爵,品格卓然。在父亲去位后,他心怀谦让,不原辞官回去担任家族的继承人;为把爵位让给兄长,他以生病发狂为借口来拒绝朝廷的昭命。
C.韦玄成看重传承,极有孝心。他对自己犯错而致使父亲的爵位被削感到十分难过,感叹自己没有脸面主持祖庙的祭杞;临终时,他向朝廷请求与父亲合葬。
D.韦玄成多所任职,文采过人。元帝时,他曾担少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等职,后担任丞相长达七年,操守端重稳当,虽不及其父贤能,文采却超过父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
(2)圣王贵以礼让为国,宜优养玄成,勿枉其志,使得自安衡门之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指,惧不敢当,请间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卷五十九》,有删改)

注: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太后、皇后和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勃,沛人。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萧给丧事。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号绛侯。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遂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全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召列侯就囯,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岁余,每河东宁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冶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曰武侯。

(选自《汉书·周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怨/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封地,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
B.迁,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贬谪之意,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国,古代既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指京城。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家世代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质朴倔强,老实敦厚。他不喜欢文辞,召见儒士和说客时不行主宾之礼,说话直白,高祖认为可把大事托付给他
D.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
(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朔初来,上书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后稍得亲近。

因奏泰阶之事,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

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久之,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罪,上许之,隆虑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官,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论,左右皆为昭平言,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日:“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朔前曰:“臣闻圣王 为政,赏不避仇讎,诛不择骨肉。书日:不偏不党,王道汤汤。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上乃起。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 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日:“孝文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绩屬;撞万石之,击雷霆之鼓,作徘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书日:‘正其本,万事理;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愿陛下留意察之。”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疆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辞数万言,终不见用。

赞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日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B.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日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C.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诸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D.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日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皇帝征聘社会贤才到朝廷充任官职。文中东方朔即是接受皇帝所“征”才来到朝廷。
B.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职掌刑狱。根据诏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C.“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句中的“钟”即时钟。
D.“书”,在文中指“五经”中的《尚书》;“易”在文中指解说和发挥《周易》的《易传》(其学说据说源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自视甚高。他向汉武帝上书自荐,言词不谦虚,对自己评价很高,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
B.东方朔善解人意。在汉武帝为处死昭平,觉得有负隆虑公主临终嘱托而悲伤时,他以“圣王为政赏不避仇、诛不避亲”的观点来宽慰汉武帝。
C.东方朔耿直敢言。在武帝问化民之道时,他指出前世圣主率先垂范,注重仁义道德,天下望风成俗,而汉武帝穷奢极侈,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D.东方朔名过其实。班固认为其虽能言善辩,但因“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所以建议始终不被汉武帝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失官,年三十余矣,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兵法明习,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

是时,西域诸国新辑,汉方善遇,欲以安之。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上以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永光二年秋,陇西羌人旁种反,诏奉世等人入议。是时,四方饥馑,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奉世曰:“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臣愿帅师讨之。”

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到陇西,分屯三处。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余人。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明年二月,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光禄勋如故。其后录功拜爵,上赐奉世爵关内侯,食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

后岁余,奉世病,居爪牙官前后十年,为折冲宿将,功名次赵充国。

(节选自《汉书·冯奉世传》,有删改)

注:①辑:和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
B.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
C.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
D.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春秋》一书出于孔子之手。
B.永光二年,是用年号纪年法来纪年,即用帝王即位的年号来纪年,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
C.拜爵,即授予爵位。“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车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攻杀了汉朝任命的莎车王,背叛汉朝,冯奉世当机立断,在莎车力量强大起来之前平定了这场叛乱。
B.永光二年秋天,陇西郡羌族旁支反叛,尽管当时朝廷正为天下饥荒而忧虑,冯奉世还是建议朝廷出兵平定叛乱。
C.冯奉世亲自率兵去讨伐羌族叛兵,到陇西郡,分别屯兵三处,仅凭借一万二千兵马,便于当年十一月直接大败贼兵。
D.冯奉世任武将官职前后有十年,是杀敌报国的老将,曾被封为左将军、关内侯。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
(2)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