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丞相习直,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B. 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C. 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D. 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茂才:“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
C. 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 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B. 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C. 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 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 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1 04:58: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所趋异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狂惑。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报任安书》)

(二)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干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小题1】以下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剌谬:错误
B.之所趋异也  用:因为
C.夫《诗》《书》隐约者   隐约:言简义深
D.其文直,其事  核:翔实正确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喟然而叹曰
B.太史公执迁手泣曰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
C.居忽忽若有所亡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以通狂惑 正色邪
【小题3】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从任安情意恳切的来信中似乎读出了抱怨,因为遭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已无力完成任安所嘱托的推举贤才的任务,为此,司马迁提笔写下这封回信。
B.司马迁原本在黄河边上的山的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的生活,四处出游考察,观察儒风,学习礼节,遗憾的是未能参加天子的封禅大典,郁郁寡欢。
C.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隐忍苟活,奋发图强,着手记述从皇帝开始,直到武帝获麟为止的历史,写就史学巨著。
D.《报任安书》从大的段落上看,层次明晰,逻辑性强;但从细节上看,又常常不厌重复。这些小的重复反而给人一种曲折反复、滔滔不尽之态,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那一腔急于宣泄的悲愤心情。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迁 既 死 后 其 书 稍 出 宣 帝 时 迁 外 孙 平 通 侯 杨 恽 祖 述 其 书 遂 宣布 焉 至 王 莽 时 求 封 迁 后 为 史 通 子
【小题5】翻译
(1)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将。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与萧何等俱封。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及良死,子不疑嗣侯。

(选自《汉书· 张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B.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C.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D.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厩(jiù)将:主管马匹的军官。
B.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指白色的衣服。也可指代丧服,文中就是这个意思。
C.高帝,即高皇帝,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简称“高帝”。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曹魏高皇帝曹腾。
D.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年轻时,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
B.沛公到达秦国之后,想留下住在那里。樊哙劝谏,沛公没有听他的。经过张良劝说之后,沛公就又回去驻扎在霸上。
C.汉六年,封有功之臣。高帝欲让张良从齐地自择三万户,张良自认没有功劳,自称不敢接受,所以就封张良做了留侯。
D.张良学习道家的学说,想修炼成仙;吕后认为张良是有德之人,便强迫他进食;张良没有办法,只得勉强进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
(2)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权,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给驺侏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著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锑,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缢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惟;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徘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

朔虽谈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无所为屈。

(选自《汉书・东方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B.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C.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D.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B.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玩乐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覆者用瓯、盂、盒子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者来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D.《易》,相传为孔子所著,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才貌俱佳,且勇敢、敏捷、廉洁、守信义,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
B.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
C.东方朔聪明过人。武帝曾让人射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武帝赐帛嘉奖。东方朔因此受到武帝的亲近和宠信。
D.东方朔善于劝谏。他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以此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相媲美的功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