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②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自武帝为太子时,贺为舍人,及武帝即位,迁至太仆。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元光中为轻车将军,军马邑。后四岁,出云中。后八岁,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
③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
④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节选自《汉书·公孙贺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元光中为轻车将军,马邑
(2)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父子并公卿位
A.官任职 B.岁月不
C.后来上 D.安乐业
(2)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坐事死
A.权量力 B.肩接踵
C.无与伦 D.屋连甍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B.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C.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D.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小题4】把第④段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小题5】根据第③段判断公孙贺不接受丞相之职的直接原因是
A.公孙贺担心自己出生边远地,见识浅陋,不利管理国家。
B.公孙贺担心自己靠军功做官,没有全面治理国家的才能。
C.公孙贺担心自己像前面三位丞相一样被责罚,处危险中。
D.公孙贺担心自己在英明君主的监管之下,难以施展才能。
【小题6】第③段“诏命丞相之职不受”反映了公孙贺____的性格特点,第④段“以朱安世赎敬声罪”反映了公孙贺____ 的处事方式。(用四字短语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0 07:19: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迁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扬子云诚知人!”

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辱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

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励俗,近古之逸民也

《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
B.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
C.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
D.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就是汉代有名的隐士“商山四皓”,隐士就是古代那些居于乡野山林的人,有的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有的是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有的是入仕后辞官归隐山林。
B.卜筮,古代人民卜筮是为了求吉利,卜一次得不到吉兆,可以再卜几次。但通常情况下卜三次还不是吉兆的话,要进行的事情就暂时中止,待择吉日再卜,这就叫“卜筮不过三”。
C.蓍龟,指的是蓍草和龟甲,古人以为蓍千岁生三百茎,难能可贵,能预知吉凶;而龟乃长寿之物,古人认为其能通神,所以把它们作为卜筮的理想工具。
D.益州牧,与《陈情表》中“二州牧伯”的“牧伯”一样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伯者,主一州之长;牧者,言牧养下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君平博览群书,他还根据老子和庄子的理论写下十几万字的著作。
B.元舅大将军王凤用厚礼聘子真,想要子真辅佐他,郑子真却不愿屈服于他人;杜陵李强也用厚礼聘君平,希望君平辅佐他,严君平也不愿屈服,无声地拒绝了李强。
C.杨雄很了解严君平的性格,多次对朝廷官吏称赞严君平的品行,还写书称赞他不做苟合之事,不操苟且之业,长久幽居却不改变节操,堪称国家的宝贝。
D.郑子真、严君平与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同样都是隐士,但后四人在太子恳请下出来辅佐太子,协助政事,而郑子真与严君平不肯当官也不肯出来协助政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2)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酇侯,食邑八千户。列候毕已受封,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何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注:①收用,容纳使用;此处引申为征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B.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C.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D.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中国古代官名。起初,只是相国的副手,三国时,才为百官之长。后屡有变名废止,至明太祖时废除。
B.列侯,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份或列候。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杰出官员成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称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刘邦攻进咸阳城,将领们大肆抢掠财宝,惟独萧何收走了秦朝的律令图书,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萧何深得刘邦倚重。刘邦到汉中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举荐韩信,刘邦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萧何又说服刘邦让自己领兵东进平定三秦。
C.萧何善于理政治民。他留守巴蜀,坐镇汉中,安抚民心,晓谕百姓,为在前线作战的刘邦供给了充足的军需物质,并输送了大量的兵源。
D.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刘邦对萧何却是疑忌重重。刘邦在外平叛作战时,给萧何派设护卫。看似宠信萧何,实际上是监视萧何的动静。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2)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C.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D.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
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小题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絜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已问  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  。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于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来得久闻生  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①,口钱②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  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末郡都尉。
(删节自《汉书·贡禹传》)
【注】①赋算:人口税。汉制,自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钱一百二十钱。②口钱:人口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年岁不登 登:五谷成熟。
B.今大夫僭诸侯 僭:僭越
C.耳目不聪明   明:明白
D.天子报曰    报:回复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 
②天子善其忠
③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  
④意岂有所恨与
A.乎    其    也    则B.以    之    矣 乃
C.以    其    矣    则D.乎    之    也 乃
【小题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B.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C.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D.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小题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贡禹耿直的一组是(  )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   ②天子善其忠
③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   ④意岂有所恨与
⑤宜免为庶人廪食   ⑥禹又奏欲罢郡国庙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议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遵循经义,据守古道。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倚重。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为了挽留他,升任他做了长信少府、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不屈世风,为民请命。他多次评论政事得失,曾经建议把赋算、口钱起征的年龄延后,但皇帝只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
【小题6】请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
(2)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3)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上行至于柏谷,夜投亭长宿,亭长不内,乃宿于逆旅。逆旅翁谓上曰:“汝长大多力,当勤稼穑;何忽带剑群聚,夜行动众,此不欲为盗则淫耳。”上默然不应,因乞浆饮。翁答曰:“吾止有溺,无浆也。”有顷,还内。上使人觇之,见翁方要少年十余人,皆持弓矢刀剑,令主人妪出安过客。妪归,谓其翁曰:“吾观此丈夫,乃非常人也;且亦有备,不可图也。不如因礼之。”其夫曰:“此易耳!鸣鼓会众,讨此群盗,何忧不克。”妪曰:“且安之,令其眠,乃可图也。”翁从之。
②时,上从者十余人,既闻其谋,皆惧,劝上夜去。上曰:“去必致祸,不如且止以安之。”有顷,妪出,谓上曰:“诸公子不闻主人翁言乎?此翁好饮酒,狂悖不足计也。今日具令公子安眠无他。”妪自还内。时天寒,妪酌酒,多与其夫及诸少年,皆醉。妪自缚其夫,诸少年皆走。妪出谢客,杀鸡作食。
③平明,上去。是日还宫,乃召逆旅夫妻见之,赐姬金千斤,其夫为羽林郎
④时,丞相公孙雄数谏上,弗从,因自杀。上闻而悲之。后二十余日,有柏谷之逼,乃改殡雄,为起坟冢在茂陵旁。
(选自班固《汉武故事》,有删改)
注①羽林郎:皇帝禁军的官员。
②茂陵:汉武帝的坟墓。汉朝的制度,皇帝即位后,就建造陵墓。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上行至于柏谷()(2)汝长大多力,当勤稼穑()
(3)此易耳()(4)其夫为羽林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安之,令其眠,可图也/今其智反不能及
B.不如礼之/击沛公于坐
C.有柏谷逼/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上闻悲之/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上使人觇之,见翁方要少年十余人。
(2)去必致祸,不如且止以安之。
(小题4)根据文意推断:(用自己的话回答)
(1)第④段“丞相公孙雄数谏上”中“谏”的内容是
(2)汉武帝“改殡雄,为起坟冢在茂陵旁”的原因是
(小题5)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用四字短语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1)汉武帝:    (2)店老板:    (3)老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