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刺客列传(节选)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 ①败北:战败。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④坏: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趋向,回到。⑦倍:通“背”,违背。⑧快:快意。
【小题1】解释下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勇力鲁庄公。    事:____________
②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 盟: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2)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小题3】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3 06:4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

(乙)太史公曰:“先人①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焉!

上大夫壶遂②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③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④。孔子知言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先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②壶遂:曾和司马迁一起参加太初改历,官至詹事。③董生:汉代儒学大师董仲儒④司寇:掌管刑狱的官,公元前500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害:妒忌。雍:阻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空文以自见 垂:流传
B.亦欲以天人之际   究:探求
C.小子何敢焉 让:责备
D.以为天下仪表 仪表:准则、规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得通道 吾还也
B.然此可智者道  其惑也,终不解矣
C.孔子知言不用  寡人于国也
D.达王事而已矣  臣具表闻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首段运用典故,引用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来表明作者隐忍发奋,著书传世的坚定信念。
B.选文(甲)介绍了《史记》的编写体例,强调了自己隐忍负重著书立说的宏大抱负,同时流露出难以言说的孤愤之情。
C.选文(乙)借评述孔子作《春秋》一事,表明作者通过记述历史、褒善惩恶来树立批判是非的标准。
D.选文(乙)用孔子作《春秋》与自己编纂《史记》作对比,表达了作者承续先贤,成就一家之言的愿望。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韩愈。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B.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C.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D.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得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薰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长平之战中兵败身亡的赵括,相传还跟常用成语“纸上谈兵”有关。
B.“邯郸”与“邯郸学步”中的“邯郸”指的是同一地方,为赵国都城。
C.“武遂”、“方城”原为魏国城池,后在相互征战中被赵国将领廉颇攻取。
D.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问,表达了与廉颇一样尚思报国的情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取代廉颇当来了赵国军队的统帅后,就改变了廉颇定下的制度,换掉了原来的军官,为赵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B.秦将白起知道赵括徒有虚名而无实才,于是一鼓作气、长驱直入,一举消灭了赵国军队四十五万人,直逼邯郸城下。
C.栗腹自作聪明,认为赵国长平一战后有机可乘,结果却导致燕国损兵折将、割地求和,从中也可看出廉颇的勇武依旧。
D.廉颇在魏国和楚国都未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思用赵人”却未能如愿,则是被人中伤所致。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⑵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省略句,填补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于)留侯张良
B.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C.(其)长于臣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之)谢项王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默然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秋毫不敢有所近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