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田父给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B.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C.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D.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的一种意思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田父”可以理解为老农。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但文中的“山东”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山的东面”的意思。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时起的。“籍”是项羽的“字”。
D.“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项羽并没有成为帝王,可是司马迁的《史记》却把项羽归入帝王行列,这表现了司马迁对项羽的敬佩和尊重。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自不得脱 度:估计
B.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纵横
C.纵江东父兄怜而我   王:让……做王
D.项王身亦十馀创     被:表示被动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汉追及之 乱易整,不武
B.汉军围数重 行李往来
C.与骑会为三处 吾还也
D.此项王    是寡人之过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认为自己失败不是由于战不利,而是天意所致,并且想以“必三胜之”来向世人证明这一点。
B.项王带领人马败逃时迷了路,是一位农夫欺骗了他,致使他的人马陷入沼泽之地,汉军才得以追赶上他们。
C.项羽被汉军重重围困,为了突围,他将自己的人马编为四队,向四个方向冲击。项羽虽然力能扛鼎,英勇善战,但终因寡不敌众,突围失败。
D.乌江亭长劝说项羽快快渡江,再图大计;项羽认为跟随自己起事的八千子弟无一人生还,他无颜再见江东父兄,所以决计和汉军以死相拼。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2)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1 10:5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茶,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人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人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小题5】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田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燕使乐毅伐破齐,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得脱,东保即墨。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日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燕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日:“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於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日:“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广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襄王封田单,号日安平君。

(节选自《史记·田单列传》)

注:①轊,车轴头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日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B.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日/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C.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日/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D.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日/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惠王”这一称谓是说谥号。古代的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于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街枚,古代行军时士兵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枚,古代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
C.行伍,古兵制,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后以“行伍”泛指军队。《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亦是此义。
D.河,在古代特指黄河。“卒至河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河”都是指黄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据,不正确的项是(   )
A.田单原来是临菌城的小吏,并不知名,因为在逃难时展现了聪明才智后来被推举为守军头领,据守即墨城。
B.田单善见机行事,他抓住燕国君臣不睦的时机,巧施反间计,挑拨燕王君臣关系,并借机将骑劫之手撤掉了名将乐毅。
C.田单善团结队伍,他不仅以身作则亲自参加劳动,还体恤部下,把自己家里的食物拿来犒劳士卒,激励了队伍。
D.田单军事才华出众,他先隐藏精锐部队,派人假意投降,成功麻痹了敌人。在积蓄力量后,出其不备。妙用火车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2)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之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隙”,隔阂,嫌怨
B.常以身翼蔽沛公 翅膀
C.田父绐曰   欺骗
D.期山东为三处 约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得复见将军于此 燕王拜送于庭
C.愿为诸君快战 为击破沛公军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何厌之有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礼仪习惯是自称称名,称人称字。项羽自称自己为“籍”,可知“籍”是项羽的名。
B.古时宴席的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C.亚父,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此外对人的尊称还有公、君、足下、长者、仆等。
D.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文中的“平明”与“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平明”含义相同,都指天刚亮时。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文中写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一席话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
B.范增颇有远见、为臣忠诚。他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于是在宴会上多次使眼色给项羽,并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以此表明忠心。
C.项羽极端自负。被困东城,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
D.项羽骁勇善战。东城溃围,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小题5】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

同类题5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教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节选自《指南录后序》)

季布,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李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上乃赦季布。

太史公曰:李布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计所出 莫:不要
B.贾余庆等以祈请使北 诣:到……去
C.果言如朱家指     指:通“旨”,意思,意图
D.乃髡钳季布 髡钳:古代刑罚名,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则以兵围寓舍 意季布匿其
B.然而隐忍行     夫忌壮士资敌国
C.贾余庆献谄后   有名
D.无留北 季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作者在“战、守、迁皆不及施”的危机情况下出使北营,考虑到谈判不能成功,出使的主要目的是窥探元军敌情:在此过程,也表现了作者为国捐躯的决心。
B.甲文第二段,起初,作者在元营意气激昂,大义凛然,让元军不敢轻视,作者作为国家使节,不辱使命;后来,因为内奸与敌人勾结,破坏了局面,致使作者被扣押。
C.季布曾是项羽的部下,多次使刘邦困窘;刘邦战胜项羽后,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要夷灭三族;后来经过周氏、朱家、汝阴侯滕公等人的帮助,刘邦赦免了季布。
D.文天祥、季布均非偷生怕死之辈,文天祥从国家使者变为俘虏,季布从叱咤风云的战将变为奴隶,他们忍受耻辱,都是为了将来有所作为,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