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1 09:10: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节选自《史记·郑当时列传》)
注 ①洗沐:指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 名:称呼……的名字
B.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辈,辈分
D.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稍:稍微,略微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②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C.①请治行者何也 ②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D.①与官属言,若恐伤之 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郑庄“清廉节俭”的一组是(   )
①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②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③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④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⑤郑庄行,千里不赍粮⑥卒后家无余赀财  ⑦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A.①③⑥
B.②④⑦
C.③⑥⑦
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而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微,却能交结天下名士。
B.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他也会向皇帝推荐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C.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流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他,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2)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曰: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①,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徒为吴相,辞行,盎兄子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苟欲劾治,彼不上书告君,即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丝能日饮,毋何;时说王曰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及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晁错在前,及盎请辟人赐间,错去,固恨甚。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使袁盎为太常,窦婴为大将军。两人素相与善。逮吴反,诸陵长者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车随者日数百乘。

吴楚已破。袁盎病免居家。洛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谓盎曰:“吾闻剧孟博徒,将军何自通之?”盎曰:“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馀乘,此亦有过人者。”诸公闻之,皆袁盎。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传》)

注:①请罪的住所,狱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儿廷毁我 在朝廷上毁谤
B.彼不上书告君 向上级或地位高的人书面陈述意见
C.诸陵长者  年长于自己的人
D.皆袁盎  称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B.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C.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D.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为人正直。他既能向文帝指出绛侯骄矜、君主谦让是不合礼仪的,也能在绛侯被状告造反时,为他辩明清白。
B.袁盎迂回自保。赴任吴相之前,袁种建议他只管饮酒度日,时常规劝吴王不要谋反即可。因为用了袁种之计,他保全了性命。
C.袁盎足智多谋。得知晁错诋毁自己,他向景帝提出了杀死晁错来平息吴兵叛乱的建议,最终吴兵停止叛乱。
D.袁盎识人有方。安陵富人认为剧孟是赌徒,但袁盎反而认为刷孟母亲去世时,送行队伍之盛,足见他有过人的地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
(2)吴楚已破。袁盎病免居家。洛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
(3)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说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节选《赤壁赋》)
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节选《兰亭集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之   烛:点燃
D.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素悍勇轻齐 劳苦功高如此B.遂成竖子名 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 孰能讥之乎D.孙膑此名显天下 不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②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