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袁盎传

①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②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徵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④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⑤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②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节)

注:①绛侯:周勃  ②人彘:吕后曾断戚夫人手足,把她扔进厕所里,称为“人彘”。
【小题1】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诸吕用事,擅相王
(2)大臣相与共诸吕
(3)唯袁盎绛侯无罪
(4)袁盎引慎夫人坐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上礼恭,常自送之臣闻求木长者
B.陛下丞相何如人?赵亦盛设兵待秦
C.宗室诸公莫敢言吾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D.今汉乏人而渔工水师知而不能言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
(2)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小题4】第④段中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君 与 斗 廷 辱 之 使 其 毁 不 用
【小题5】这篇传记主要表现了袁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4 10:4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且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骥。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王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人图之。”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鞠武谏曰:“愿太子疾造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恬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先齐人    乃:表判断,是
B.荆轲而逃去  嘿:通“默”,沉默
C.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穷困:走投无路
D.愿太傅虑之  更:更加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荆柯者,卫人也
B.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C.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D.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小题3】不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B.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C.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D.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郡,秦朝郡名。郡县是郡和县的并称,初见于周;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国内为三十六郡,为郡县政治之始。
B.筑是古代一种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以竹尺击弦发音,声音很悲壮,击筑多喻指慷慨悲歌。
C.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为鞠武赏识的智深勇沉的田光先生即为前者。
D.三晋,是春秋时期赵魏韩三国的合称。孝公十二年,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联合灭智伯,分其地。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喜好读书,崇尚击剑。他混迹于酒徒中,仍把读书当作爱好。曾在游历榆次时,与盖聂谈论剑术。
B.荆轲为人忍让,不愿私斗。他遭遇盖聂愤怒时斥时驾车远离。遭遇鲁勾践怒目而视时,荆轲逃之夭夭。
C.荆轲命途多舛,难掩其才。他想投靠卫元君,却被拒绝,游历诸侯,未被赏识,但最终获得田光善待。
D.荆轲交游广泛,平等待人。他既可以与诸侯国的贤士、权贵、豪杰结交,也可与屠夫、乐手等人为友。
【小题6】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说者。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殽、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烹刑作为一种刑罚手段存在了几千年。根据《辞海》、《辞源》等的解释,烹刑就是“古代以鼎煮人的酷刑”。
B.太牢具:指极丰盛的筵席。古代祭祀或宴会,牛、羊、豕三者齐备叫太牢。“具”,饭食,酒肴。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如《项羽本纪》;“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
D.赐骸骨:意思是乞身告老。古人把做官看作委身于君,年老要求退休叫做乞骸骨。归卒伍:意思是回乡为民。古时户籍以五户为伍,三百家为卒。“卒伍”,指乡里。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刚愎而残暴。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B.危急关头,汉军现转机。楚军把汉王里外围了三层。此时,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这样,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
C.逃命时,汉王不惜放弃亲生儿女。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后来汉王亲自拉儿女上车,姐弟俩得以脱险。
D.项王勇猛却少智,疑心谋士范增与汉有交情而背叛了自己。并答应了范增离开的请求。君臣失和、离心。
【小题4】翻译划线句子。
(1)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2)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题2】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中的“关”,指的是函谷关。在文言文中说到“关”,一般也是专指函谷关。
B.“籍吏民”意思是:官吏、百姓的户籍;“封府库”意思是:封上官府的仓库。
C.“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D.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D.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上,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
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疆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言语温和的样子),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有背义帝之约,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今大王诚能反其道: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汉王大喜,遂听信计。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所追者谁何?  若:如果
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征服
C.此特匹夫之勇耳  特:只是
D.诸将亡者以十数  数:计算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此乃信所以去也
B.吾为公以为将 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C.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
D.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虽为将,信必不留。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A.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今大王举而东
C.大王当王关中
D.何闻信亡,不及以闻上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行军至南郑时,军中许多将士纷纷逃走。韩信揣度萧何屡次推荐自己,却终不能被重用,也逃离了大军。
B.萧何认为刘邦若要图天下,必须要有韩信这样的人才。诸将易得,韩信难求。若挽留韩信,需拜他为大将。
C.韩信认为项羽为人虽喑噁叱咤却是匹夫之勇;虽恭敬慈爱,却是妇人之仁。而刘邦则是素来对人轻慢无礼。
D.刘邦入关废除苛法,约法三章,深得秦地百姓拥戴。而项羽则不得人心。因此韩信认为秦中地区唾手可得。
【小题5】用“/”为下列划线文字断句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