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左尹项者,项羽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固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安在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⑤大王来何操 ⑥此天子气也
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⑧得复见将军于此
A.①⑧/②⑤⑦/③④/⑥B.①⑤/③/④⑥/②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⑥/⑦⑧D.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留侯,乃因其封地为留地。
B.古代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者座。“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可看出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之口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3 02:2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安,荥阳人也。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因占著名数。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谷口蜀栈道近山。安以为武功小邑,无豪,易高也,安留,代人为求盗、亭父。后为亭长。邑中人民俱出猎,任安常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老小当壮剧易处,众人皆喜,曰:“无伤也,任少卿分别平,有智略。”明日复合会,会者数百人。任少卿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诸人皆怪其见之疾也。其后除为三老,举为亲民,出为三百石长,治民。坐上行出游共帐不办,斥免。
乃为卫将军舍人,于田仁会,俱为舍人,居门下,同心相爱。此二人家贫,无钱用以将军家监,家监使养恶啮马。两人同床卧,仁窃言曰:“不知人哉家监也!”任安曰:“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
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赵禹以次问之,十余人无一人习事有智略者。赵禹曰:“吾闻之,将门之下必有将类。传曰:‘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今有诏举将军舍人者,欲以观将军而能得贤者文武之士也。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于是赵禹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此两人贫,不平。赵禹去,谓两人曰:“各自具鞍马新绛衣。”两人对曰:“家贫无用具也。”将军怒曰:“今两君家自为贫,何为出此言?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何也?”将军不得已,上籍以闻。有诏召见卫将军舍人,此二人前见,诏问能略相推第也 。田仁对曰:“提桴鼓立军门,使士大夫死战斗,仁不及任安。 ”任安对曰:“夫决嫌疑,定是非,辩治官,使百姓无怨心,安不及仁也。”武帝大笑曰:“善。”使任安护北军,使田仁护边田谷于河上。此两人立名天下。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小题1】对文中划曲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B.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C.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D.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小题2】下列对文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钱用以将军家监    事:侍奉
B.于是赵禹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  悉:全部
C.卫将军见此两人贫,不平 意:意识
D.使士大夫死战斗 乐:乐于,以……为乐
【小题3】下列对文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安在武功时,先代任求盗、亭父的差使,后任亭长、三老。接着又被举荐为亲民的官吏,还被提拔为俸禄300石小县的县令。
B.任安对与骑奴同席而食,深以为耻;同时对公主家的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很想得开,表现得心平气和。
C.田仁认为自己带兵打仗不及任安;任安认为自己评判是非、治理百姓不及田仁。
D.虽然卫将军因任安、田仁两人穷困而歧视他们,但最后在赵禹的举荐下,还是不得不向皇上报告了任、田二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
②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初从高祖起丰。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①,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注释:①晏驾,指古代帝王死的讳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舞阳”是其封地。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迁”在古代表示官职的变动,一般为晋升,也可以表示平级转调;“左迁”是指贬官降职。
C.禁中,也称“禁省”、“禁内”、“宫禁”等,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由此称。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以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

同类题3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荆轲刺秦王》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和:唱和,同声相应。
B.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诚:确实。
D.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疑其有改悔     吾其还也
B.皆白衣冠以送之 以其无礼于晋
C.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不知计之所出耳
D.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徽、羽、变宫、变徽七音,变徽是徽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B.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
D.“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将军与臣有 通“隙”,隔阂,嫌怨
B.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大王
C.项王按剑而 跪直身子
D.常以身蔽沛公 像鸟一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有封侯赏//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B.沛公……至鸿门,曰//则与斗卮酒,哙拜
C.樊哙从良//因击沛公于
D.若属皆且所虏//客何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C.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他人进出。
【小题4】请用斜线(/)给上文画曲线部分断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