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项羽之死》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设营驻扎
B.持短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我头千金 购:购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自刎而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09:4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 )坐;亚父( )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 )坐,张良( )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B.范增数目项王
C.常以身翼蔽沛公D.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含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得复见将军于此B.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C.若属皆且为所虏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小题3】根据原文填空
项王、项伯(______)坐;亚父(______)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______)坐,张良(______)侍。
【小题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因人之力而之,不仁
(2)吾还也
(3)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万家
(4)既至秦,持千金之资
(5)荆轲笑武阳
(6)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7)沛公旦日从百余来见项王
(8)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9)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拜献大王足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老不可征,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会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辨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塢(ruá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壖:庙门外的隙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救/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指汉文帝,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皇帝的谥号大部有个孝字,如孝景、孝武等。
B.集议,是秦汉时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将军、列侯等均可参加。
C.东市,东面的市场,又指汉代在长安处决判死刑犯的地方,后以“东市”泛指刑场。
D.谒者仆射,官名,指谒者的长官,汉沿秦置,文中指掌管朝廷监察与京城治安的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有口才,善于论辩。常引用《尚书》中的观点上书进言,大谈治国之道,太子家尊称他为“智囊”。
B.晁错锐意改革,得到景帝的支持。景帝常常单独接见他,对他言听计从,许多法令都是经晁错修改订立的。
C.晁错有原则,为人刚正严苛。改革举措招致朝廷同僚与诸侯的反对,他父亲甚至以死相劝,晁错却不为所动。
D.晁错为国远虑,忠君高节。他为国家发展多次上书力推削藩之政,即使是损害自身利益亦不改初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B.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贵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C.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D.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本义指交战的回合;此处指倾覆,打败。九合诸侯,是指齐桓公多次打败其他的诸侯国,让战败国臣服,并逐渐成为霸主。
B.世禄,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C.四维,是指维系国家的思想道德准则,即礼义廉耻,管仲认为,如果不能厉行礼义廉耻这治国的四大纲纪,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
D.苞茅又叫菁茅,盛产于荆山一带。楚王在这一带立国之初,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贡品,就有这种茅草,主要用于缩酒祭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在交友上十分感激鲍叔牙,认为鲍叔牙是最了解他的人齐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管仲之下。
B.管仲在经济上重视发展贸易,认为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主张与现代“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基本吻合。
C.管仲在施政上注重顺应民心,认为颁布政令需要因势利导。管仲认为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老百姓需要的,就应该满足他们;老百姓反对的,就应该革除。
D.管仲在外交上提出“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伐不敬。管仲被称为贤臣,然而孔子却因管仲只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小看他,司马迁引用古语支持孔子的看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B.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C.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D.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在古代与其含文相近的有“授”“除”等。
B.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称为“上卿”。
C.臣,本义是男性奴隶,秦汉以前古人常以此表示谦卑,仅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D.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亲人:;今义指与自己的家庭有婚烟关系的家庭或个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客见识浅短,误会相如。他们认为相如避让廉颇是因为害怕廉颇,他们为蔺相如感到羞耻,纷纷请求离开他。
B.蔺相如豁达大度,顾全大局。面对廉颇的羞辱,蔺相如宽容避让,他说如果他和廉颇二人相斗,会对赵国不利。
C.廉颇居功自傲,心胸偏狭。他轻视相如,认为自己有赫赫战功,蔺相如仅凭口才获得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D.廉顾思于国家,勇于改过。听闻蔺相如的一番话后,他“肉袒负荆”,到相如门前谢罪,之后他二人结为刎颈之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为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小题1】文中波浪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B.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C.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D.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小题2】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准确的一句是( )
A.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控制自己,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B.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只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
C.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高兴的吗?”
D.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其中的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于髡虽然其貌不扬,个子不到七尺,但辞令机智能言善辩,几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到过屈辱。
B.齐威王八年,楚国进攻齐国。淳于髡从赵国借得精兵十万,战车一千乘。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兵离去。
C.经过淳于髡的婉转劝说,威王停止了彻夜欢饮,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D.文章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司马迁阐明了自己对淳于髡的评价,表达了对淳于髡善用隐语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