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去就:离开和靠近。此指死和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独身:没有成家。
B.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缧绁:拘系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
思垂空文以自见 空文:指文章著作。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
C.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责:责任。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下流:卑鄙龌龊。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C.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D.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小题3】下列各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既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痛苦,又赞颂了许多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B.选文列举历史上著名人物受罚就刑的态度,发愤著书的事例,《史记》的内容和写作意图等等,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用重叠排比的句式,情辞真切。
C.选文第四段,作者在用“肠一日而百回”描述自己的痛苦之情后,说明自己虽然身处要职,有权力“推贤进士”,但自己的意愿和世俗都不允许这样做。
D.人们历来推崇司马迁“文有奇气”。这种奇气,主要是由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在字里行间表现为忧愁幽思和激愤慷慨。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8 04:0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皆为武骑常侍,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破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击右贤王,有功,封为乐安侯。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选自《史记ž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注释良家子:良家子弟,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汉朝军队的有两种,一种即所谓“良家子”,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等。‚燕语:指闲谈,亲切交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B.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C.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D.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是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也指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B.“郎”是官职名,在当时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C.“麾下”本意是将旗之下,在本文中代指对将帅的敬称。
D.“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年号,年号纪年由汉武帝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机巧灵便多计谋。被活捉之后,他装病,趁机抢下匈奴少年的马突出重围脱险。
B.李广射箭方法有弊端。在远距离射击时,没把握从不发射,因此他领兵打猎时也经常受困或被野兽所伤。
C.李广为将清廉又亲民。他与部下同饮共食,对士兵宽厚和缓,士兵都爱戴他,乐意为他所用。
D.李广功高而未得封侯。一起侍奉过文帝的堂弟和曾经一起作战过的战友们都被封侯,唯独他没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虏多,为汉中郎。
(2)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漆身为厉(làl),吞炭为哑:身上涂漆为癞,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厉,通“癞”,癞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在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B.如厕。古代多指“到厕所去解手”的意思。文中即此意。
C.幸,本义是指意外地得到好处或免去灾害,引申义是福气、宠爱,也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文中使用的是引申义。
D.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屠狗为事 为事:为职业
B.项伯常屏蔽之 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C.与沛公有隙 有隙:有嫌隙,有隔阂
D.哙等见上流涕曰  流涕:留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沛公从百余骑项伯面见项羽 ②寿毕,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B.①暴师霸上,待大王 ②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C.①群臣绛、灌等敢入 ②宫妇左右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①独与一宦者绝乎   ②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即刘邦,是汉朝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以为功最高),自司马迁时称其为高祖,随着《史记》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后世称刘邦为“汉高祖”。
B.闭关即封闭关口,这里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山海关因其地处险要,易守难攻,在秦汉时极为重要。
C.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称“参乘”或“车右”。
D.宦者,这里指宦官,宦官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由于很多皇帝对宦官的过分信任和使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宦官专权的现象。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B.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C.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D.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5)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尚修列大夫之,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卒。因葬兰陵。

(《孟子荀卿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不所言 果:相信,采纳
B.是以所者不合 如:到
C.齐尚修列大夫之缺   缺:缺额
D.亡国乱君相属:叮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受业子思门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孙子、田忌之徒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荀卿适楚 今其智反不能及
D.序列著数万言卒 闻者彰
【小题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B.送客湓浦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使快弹数曲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划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B.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C.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D.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书》:即《孟子》,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一般认为是孟轲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主要记载孟轲的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B.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C.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亦称七大夫或公大夫。
D.三代:也叫三朝,依次是夏朝、周朝和商朝。
【小题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孟子很重视“德”。
B.孟子具有守道不阿执着追求的精神,但他的仁政主张在那个时代显得不合时宜。
C.荀子,总结儒、墨、道三家得失从而改造儒学,一生之中遭遇坎坷而坚守正道。
D.荀子憎恶诸侯不循王道而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小题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威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淄。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余将印去不从人关然其贤有功于赵闻共在由皮故因环封三县。鄱君将梅絹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B.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C.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D.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人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婴,即秦三世姓赢,名子婴。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B.沛公,即汉高祖刘邦。秦末刘邦起兵于沛县,被称为沛公。秦灭亡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C.百越,又称百粵、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粵各地,统称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D.万户侯,汉制称食邑满万户的侯爵。“侯”是古代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的第三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目光短浅。当他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时,又怀念故乡,因此拒绝在关中称霸的建议。
B.项羽心胸狭窄。当他听到有人评价他如“沐猴而冠”时,就用锅煮死了说这句话的人。
C.项羽分封诸侯。灭掉秦后,项羽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为王,如封战功卓越的黥布为九江王,建都六个县。
D.项羽三分关中。他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断沛公东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