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田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撤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   寒心:胆战心惊。
B.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乏:荒废。
C.窥以重利 窥:探看,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②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①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 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C.①光言足下于太子  ②燕王拜送于庭
D.①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 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B.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C.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D.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08:57: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竞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诏以下博士。
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说法。
C.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生徒的职责。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期颐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上奏朝廷,历数国家的种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献计献策、拯救危难的愿望。
B.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成年后教授后生以及为官经历也与其精通经史的特点不无关系。
C.范升为人谦逊,礼让贤者。光武帝提拔他为博士,他上疏推让。在奏疏中,他赞美同僚梁恭、吕羌才学过人,希望让博士之位于他们。
D.范升富有见解,不随俗流。在如何看待《左氏春秋》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多引书中之语就轻易认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2)《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之,请辞决矣!”遂发。
(节选自课文《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一项是(    )
A.秦王必喜而见臣 善:好好地
B.今得闻教 乃:才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函:匣子
D.今太子之,请辞决矣 迟:认为…行动迟缓
【小题2】下列对本单元的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大夫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C.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小题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符合客观事实的一项是(    )
A.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B.荆轲之所以追着秦王在大殿内跑,是秦王身边的大臣侍卫胆小怕事,自私自利。
C.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是荆轲想劫持秦王作为人质,然后跟秦国订立条约。
D.荆轲之所以没有成功,一是自己武功不够高超,谋事不周,二是缺乏得力助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骊姬者,骊戎之女,晋献公之夫人也。初,献公娶于齐,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生公子重耳、夷吾。献公伐骊戎,克之,获骊姬以归,生奚齐、卓子。
骊姬嬖于献公,齐姜先死,公乃立骊姬以为夫人。骊姬欲立奚齐,乃与弟谋逐太子与二公子。于是骊姬乃说公曰:“曲沃,君之宗邑也;蒲与二屈,君之境也。不可以无主。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二公子主蒲与二屈,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遂使太子居曲沃, 重耳居蒲,夷吾居二屈。
骊姬既远太子,乃夜泣。公问其故,对曰:“吾闻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胡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惠其民而不惠其父乎?”骊姬曰:“为民与为父异。夫杀君利民,民孰不戴。虽其爱君,欲不胜也。君不早图,祸且及矣。”公惧曰:“奈何而可?”骊姬曰:“君何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治之,殆将释君乎?”公曰:“不可,吾将图之。”由此疑太子。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曰:“君梦见齐姜,亟往祀焉。”申生祭于曲沃,归福于绛,公田不在,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施毒于脯。公至,召申生将胙。骊姬曰:“食自外来,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犬死;饮小臣,小臣死之。骊姬乃仰天叩心而泣,见中生哭曰:“嗟乎!国,子之国,子何迟为?君有父恩i忍之,况国人乎?弑父以求利人,孰利之?”献公使人谓太子曰:“尔其图之。”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遂自经于新城庙。
公遂杀少傅杜原款。使阉楚刺重耳,重耳奔狄。使贾华刺夷吾,夷吾奔梁。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
献公卒,奚齐立,里克杀之。卓子立,又杀之。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七,有删节)
注①归福,奉献祭肉。②胙:祭祀时用的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B.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C.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D.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可以威民惧寇矣 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今谓君惑我 此非曹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祸及矣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骊姬乃使人公命告太子日   斧斤时人山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姬劝说献公让申生镇守曲沃,让重耳镇守蒲城,让夷吾镇守二屈,其真实目的并非加强宗邑和边境的防守,而是为立奚齐为太子创造条件。
B.骊姬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人。对太子申生为人评价的言辞,显示了她的险恶用心;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又表明她能为国家大局着想。
C.在献公对太子起疑心之后,骊姬欺骗太子祭祀母亲齐姜,并借机下毒陷害太子。由于太子忠厚,没有亲自前去辩白,她的诡计终于得逞。
D.骊姬工于心计,她的阴谋在精心设计下一步一步得到了实现,但这不仅让晋国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也给自己与儿子招来了杀身之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刘向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  谢:谢罪
B.老臣病足,不能疾走 曾:竟
C.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无
D.君之所使之     恣:肆意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出 项王复引兵而东
B.少益耆食,和身  其身也,则耻师焉
C.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臣壮也,犹不如人
D.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
【小题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 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3)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