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B.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封 函:信件、信函
C.愿国为内臣 举:全、整个D.荆轲樊於期头函 奉:同“捧”
【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③④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B.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C.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D.选文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的场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4 12:50: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
B.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表示被动。
C.秦王柱而走   还:环绕
D.轲自知事不   就:成功
【小题2】下列全都直接表现了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 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2)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同类题2

楚怀王拘张仪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以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必德子,秦女亦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外结秦之交。畜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是之,遽说楚王出张子。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楚怀王拘张仪:张仪曾以赠给六百里土地于楚国为诱饵游说怀王与齐国绝交,但是楚与齐绝交后,张仪却声称割地是六里,于是怀王大怒攻秦,又遭受大败。因此张仪再次出使楚国时,怀王拘禁了他。②靳尚:怀王的佞臣,和张仪关系亲近。③汤沐邑:享乐的地方。④擅楚之贵:在楚国拥有高贵的地位。⑤畜:收留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 幸:宠爱
B.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   遗:赠送
C.张子得出,必德子     德:感激
D.郑袖是之    是:对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见楚之无秦也     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
B.奉以上庸六县 势为王妻以临于楚
C.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挟宝地以为资 资之以金玉宝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靳尚想方设法救张仪,是出于对楚国的国家利益和郑袖的宠妃地位考虑的。
B.战国纵横家张仪为了秦国,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这次险些在楚国丧命,幸好有靳尚搭救。
C.靳尚说服郑袖,拐弯抹角地说了许多理由,其辞令令人叹服。
D.郑袖从自身利益出发,听信了靳尚的话,马上去说服楚王释放张仪。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
⑵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
⑶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
⑷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劝学》)
⑸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竞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诏以下博士。
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说法。
C.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生徒的职责。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期颐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上奏朝廷,历数国家的种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献计献策、拯救危难的愿望。
B.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成年后教授后生以及为官经历也与其精通经史的特点不无关系。
C.范升为人谦逊,礼让贤者。光武帝提拔他为博士,他上疏推让。在奏疏中,他赞美同僚梁恭、吕羌才学过人,希望让博士之位于他们。
D.范升富有见解,不随俗流。在如何看待《左氏春秋》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多引书中之语就轻易认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2)《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 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父,叔父。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