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B.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封 函:信件、信函
C.愿国为内臣 举:全、整个D.荆轲樊於期头函 奉:同“捧”
【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③④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B.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C.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D.选文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的场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4 12:50: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日:“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日:“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处境困难
B.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刻毒
C.能得樊将军首 诚:的确
D.以试人,血缕 濡:打湿
【小题2】下列各句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大王来何操
D.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中,与“进兵北略地”中的“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吏民,封府库B.邻之,君之薄也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D.吾得事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指秦始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B.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C.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D.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小题2】下列句子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青词”指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B.“五音”是古代音乐调式,即宫、商、角、徵、羽。“为变徵之声”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
C.《战国策》又称《国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毂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乎?”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令尹子文,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虑夕,无一日之积。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
“昔者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楚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故断头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昼吟宵哭,水浆无入口,殚闷昏厥,不知人。秦王闻而走之,左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苏乃苏。秦王身问之:‘子孰谁也?’勃苏对曰:‘臣非异,楚使勃苏。吴与楚战于柏举,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使下臣来告亡,且求救。’秦王固令,不起。‘寡人闻之,万乘之君得罪于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遂出革车千乘,属之子满与子虎。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故劳其身,愁其思,以忧社稷者,勃苏是也。”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吾闻之:‘其君好发者,其臣抉食。’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数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选自《战国策·楚策》,有删节)
【注】①莫敖子华:楚国重臣。 “莫敖”和后文的“令尹”均为楚国官职名称。②抉拾:古代射箭用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毂之身 不觳: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B.四封不侵 封:封闭
C.大夫悉属,百姓离散   属:追随
D.于是赢粮潜行  潜:秘密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未明而立于朝   ②而耻学于师
B.①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以与大心者也   ②孰与君少长
D.①勃苏乃苏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   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B.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   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C.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   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D.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   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王询问莫敖子华自先王以来楚国是否有忧心社稷的忠臣,子华列举了四类代表性人物,但威王并不认同。
B.吴、楚柏举之战,短兵相接,情势危急,莫敖大心视死如归,他就是那种不顾个人利益、真正忧心于国家安危的臣子。
C.吴楚之战,勃苏翻山越溪,劳形苦心,向秦国求救,最终打动秦王,救楚国于危亡之际,体现了作为臣子的价值。
D.面对威王的叹息,莫敖子华以灵王好细腰则臣子节食、君主好射箭则臣子追随为例,揭示了招纳贤臣之道。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2)万乘之君得罪于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 
(3)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数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同类题5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 函:木匣子。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袖 绝:断绝,挣断。
D.剑,故不可立拔 坚:坚固、锋利。
【小题2】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秦武阳色变振恐B.轲既取图奉之
C.图穷而匕首见D.使工以药淬之
【小题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B.不得持尺兵
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小题4】翻译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