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抒情短歌,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句中多用“兮”字。
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战争为时代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
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宏大气魄和英雄形象。
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而生情,因情而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
E. 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有相同之处,虽然一为末路英雄的悲歌,一为开国雄主的绝唱,但情感却一样豪迈高亢,一样感染读者,千古传唱。
【小题2】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哪些思想感情?请分别逐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05 09:0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遂降。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之其情,必不敢进。”乃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国俗,仁者弗为也;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徒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徵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君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又教智伯求地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略有改动)

(注)①三率:指秦军的三个统帅孟明等人。②六将军:即晋国六卿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和中行氏,是当时晋国六个最有权势的家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其子以示乐羊 县:通“悬”
B.乃郑伯之命    矫:行使
C.赏一人而国俗  败:败坏
D.牵牛人之田    蹊:踩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者跪而啜三杯    单于使陵至海上,武置酒设乐
B.自此之后日以不信  涂有饿殍不知发
C.不信得厚赏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又教智伯求地韩、魏、赵    亦将有感斯文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最初是一种炊具,后因常用于烹饪祭祀神的牺牲,进而被当作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等权力象征。
B.“跪”指的是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古代跪与坐不同,“坐”是指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古人常席地而坐。
C.秦穆公,谥号为“缪”,古代“缪”与“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称秦缪公。秦穆公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鲁隐公共称为“春秋五霸”。
D.乘,音shèng,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数目的多少来表示。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B.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C.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D.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羊攻打中山时,中山人烹了他儿子并将肉羹送给他,乐羊忍痛喝下儿子的肉羹,这让中山国看到了他对魏的忠诚和决心,很快就投降了。
B.为魏国立了大功的乐羊不受国君信任,犯罪的秦西巴却做了孟孙儿子的老师,其根本原因是乐羊为人残忍缺少恩义,而秦西巴满怀仁爱之心。
C.弦高用智慧让秦军退去,保全了郑国,但他却拒绝了郑国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自己其实是做了件不讲信义、没有仁德而又败国俗的事。
D.就讨伐陈国罪人一事,申叔时告诫楚王不要弃义取利,结果使楚国称霸诸侯;张武为智伯出谋划策,帮助他扩张土地,结果使智伯走向灭亡。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
(2)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
(3)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ì):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泌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
B.盍亦求之   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小题2】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 而庶绩之业兴矣。

②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 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③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④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注)①庶绩:各种事功。②爻象:《周易》中的爻辞和象辞。③祇庸:恭敬恒常。④南面:指帝王之位。⑤二八:指八恺、八元,高阳氏和高辛氏时期德才兼备的人。⑥不试:不被任用。⑦为:同“伪”。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莫美聪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B.众材得其序  手裁举,又超忽而跃
C.庶绩之业兴矣 后人哀之不鉴之
D.尧克明俊德为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小题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概括第②段的两层意思。
【小题4】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分析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做事目的可以判定其德性品行.
B.了解他人内心课观察其与人的交往,行事态度等外在行为.
C.通过分析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做事动机可以推测其日常行为.
D.了解他人品行可观察其选择的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方面.
【小题5】本文是刘邵《人物志》的自序,请分析其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