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小题1】【小题2】与例句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而为歌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B.秦兵旦暮渡易水
C.发尽指冠D.越国以鄙
【小题3】【小题4】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小题5】【小题6】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孔子云:“何陋之有?”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小题7】【小题8】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 “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小题9】【小题10】翻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7 05: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习B.平伐其功  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D.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治乱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B.①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②信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事其君    ②中述汤武,刺世事
D.①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届原造宪令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称颂的远古的帝喾,近古的齐桓公,中古的商汤、周武王,是其心目中理想贤君的榜样。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原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作者在这里也批评了屈原不善于变通的一面。
【小题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终日不成   黑质而白
B.泣涕如雨   惟草木之落兮
C.河汉清浅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相复几许   一三十年
【小题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操吴戈兮犀甲
A.信而见疑,忠而B.将军身坚执锐
C.泽后世D.身二十余创
【小题7】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高阳之苗兮 裔:后代B.皇览余初度兮 揆:揣度
C.日月忽其不兮 淹:久留D.来吾夫先路   道:道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为郎中,从入汉中。
后项羽败汉王于彭城,尽复取鲁、梁地。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孝惠六年,樊哙卒,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但文中的“高祖”是司马迁将刘邦的庙号“太祖”与谥号“高皇帝”结合而来。
B.“参乘”亦作“骖乘”,指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迁”一般指升官,也可指一般调动,也有降职的用法;“谪”与“迁”的意思一样。
D.“谥”指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因为杀了别人的狗,就和刘邦一起隐藏起来了。
B.樊哙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上,充分显示了他的勇猛和忠义。
C.刘邦能从鸿门逃脱,樊哙责备项羽的那番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因为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生了儿子,所以高祖对他比一般将领更亲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同类题3

阅读司马迁的《鸿门宴》(节选),完成后面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毋诸侯 内:接纳
B.善留侯张良 素:向来
C.吾得兄之 事:事情
D.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小题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B.臣韩王送沛公 父母宗族,皆戮没(《荆轲刺秦王》)
C.孰君少长 失其所,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D.且为奈何 臣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D.“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一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名将吴起

司马迁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鲁君疑之,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日:“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回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日:“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太子立,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简注)①曾子:名参,鲁人,孔子门下的弟子。②猜忍:疑忌残忍。③贪:贪求功名。④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大夫,姓田,精通兵法。⑤亲裹:亲自捆扎。赢粮:舞余的粮食。⑥疽(jū):一种毒疮。⑦战不旋踵:打仗勇往直前。旋,旋转;踵,脚跟。不旋踵,意为奋勇不向后转。⑧尚:娶。古时臣娶君女叫“尚”。⑨害:畏忌。公叔自恃魏婿,而才不及田文,怕吴起不能安心处在他的下面,所以畏忌他。⑩节廉:为人洁身自好而有棱角。节,风节;廉,廉隅,有棱角。⑩试延:试探。延,逗引。
(阅读指要)

这篇小传主要记述了吴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吴起为将,与士卒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所以打仗时士卒勇往直前。魏国让田文为相,吴起认为自己功大,应居相位,所以很不高兴;当他与田文论功后,认识到自己不如田文,可见吴起还有自知之明。至公叔为相,畏忌吴起;公叔的仆人利用吴起“节廉而自喜名”的性格,向公叔献计,挑拨武侯与吴起的关系,武侯果然中了奸计,他们的阴谋得逞。本文写出了一个性格瑕瑜互见的古代名将,文中重在以言行刻画人物叙写生动形象,人物个性鲜明。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鲁人或吴起曰(__________) (2)鲁君疑之,吴起(__________)
(3)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也(__________) (4)韩赵宾从(__________)
(5)明法审令,不急之官(__________)  (6)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_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遂杀其妻,以明不齐也   尝学于曾子,鲁君
子论功,可乎 魏文侯既卒,起其子武侯
A.两个“与”相同,两个“事”不同。B.两个“与”相同,两个“事”也相同。
C.两个“与”不同,两个“事”相同。D.两个“与”不同,两个“事”也不同。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子皆出吾下,位加吾上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B.此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
C.起有留心必受之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吴起见公主贱君也   石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小题4】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吴起去魏之楚原因的一组是(   )。
①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②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③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④武侯疑之而弗信也⑤吴起惧得罪⑥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④⑤D.④⑤⑥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2)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士卒忿。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史记·田单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B.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C.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D.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人,一般是指上代或者长辈已经死去的人。古代墓碑上常刻有“先考”“先妣”来表已故的父母。
B.镒,指的是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C.衔枚:衔,用嘴含;枚,箭。文中“五千人因衔枚击之”是指田单部署五千精壮士兵乘机带着箭攻打敌军。
D.掾,古代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多由长官自行辟举。掾史、 掾佐、掾属、掾吏等多指小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D.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2)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