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 ①高、国、鲍、晏: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不与:不在其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B.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C.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D.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指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B.“齐”指齐国,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
C.“甲兵”指披坚执锐的士卒,在我国及他国历史上均有出现。也用作军事的代称。文中指的是前者。
D.“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他为保卫祖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出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展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擅长游说的才能。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作乱的阴谋才容易实现,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3)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30 04:2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他日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楼缓对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虞卿曰:“王慎勿予!"楼缓对日:“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曰:“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日“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媾):讲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B.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C.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D.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说,是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B.三晋,指战国时赵、韩、魏三国。因赵、魏、韩三氏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时的敬辞,与之类似的还有阁下、陛下等
D.楼缓,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纵横家,先后事赵、秦两国,曾官至秦国的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认为单凭实力,秦不足以夺取赵之六县,而赵却把土地亲手奉上,等于帮助秦国攻打自己,故反对割地求和。
B.赵郝认为割让六县的土地,是为了平衡赵国与秦、魏、韩的关系,否则秦国第二年就会联合其他两国来攻打赵国。
C.楼缓支持赵国割地予秦,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讨秦国欢心,又可以向诸候暗示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从而保护赵国。
D.虞卿建议赵王与齐国结盟来对付秦国,迫使秦国主动与赵国讲和,而韩魏两国也会跟随秦国向赵国纳贡讲和。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2)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B.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C.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D.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暂代官职。类似词语还有“权”,也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如《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B.司马:西周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C.寡人:在始皇帝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后世一般官员也可自称“寡人”。
D.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义正词严地指出两君为讲和而来会盟时,不应该有夷狄之乐等,这也印证了孔子“军事方面的活动,必须要配备非军事方面的人才”的建议。
B.夷狄之乐被叱,景公惭愧;优倡侏儒的戏被责,景公害怕动容。这些都是因为景公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孔子。
C.景公采纳了齐国主事官吏的建议,把从前从鲁国郓、汶阳、龟阴等地抢夺的田地还给鲁国,来表示自己的歉疚。
D.孔子认为大夫的封邑不能筑城墙,而费邑的城墙被拆,是在公山不狃、叔孙辄被彻底打败之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2)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平,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有田三十亩,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平:“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疾平之不亲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弃之。

及平长,可取妇,富人莫与者,贫者平亦愧之。久之,户牖富人张负有女孙,五嫁夫辄死,人莫敢取,平欲得之。邑中有大丧,平家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②。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席为门,然门外多长者车辙。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之女?”负曰:“固有美如陈平长贫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予酒肉之资以内妇。负戒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乃父,事嫂如事乃母。”平娶张氏女,资用益饶,游道日广。

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客在楚者往击,殷降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平惧诛,乃封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①下当有宝器金玉,目之,欲杀平,平心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③。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史记·陈平丞相世家》)

(注)①要:通“腰”。②以先往后罢为助:指通过早去晚归来获得更多的报酬以补贴家用。③刺船:撑船。
【小题1】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封金与印,使使归项王   吾还也
B.平娶张氏女 至易水上,祖,取道
C.乃贷币以聘 愿大王稍借之
D.项羽乃平为信武君 其无礼于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陈平家中贫穷,和他的哥哥住在一起,他的兄长陈伯自己耕田,支持弟弟读书,外出游学,嫂子却对他不参加劳作而感到生气。
B.到了陈平该娶妻的时候,富有的人家都不想跟他结亲,而陈平又以跟穷人家的女儿结为婚姻为耻,所以很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
C.陈平投奔项羽,带兵打败并降服殷王,得到封官赐金。后来汉攻下殷,项羽大怒,害怕被项羽怪罪诛杀,于是仗剑逃亡。
D.陈平在逃亡时,在渡过黄河的船上,船夫看到他的宝器金玉,想要抢劫并杀了他,陈平十分害怕,就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才躲过一劫。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同类题5

文言文语段阅读。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相如去
秦王曰……   不如而厚遇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
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
D.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小题2】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
B.臣请汤镬    就:于是
C.不如因而厚之 遇:招待
D.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唯:表希望的语气。
【小题3】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
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③ 拜送书于庭
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⑤卒廷见相如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⑤
【小题4】下列“于”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乃设九宾礼于廷
B.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拜送书于庭
【小题5】下列各句加下划线的词语与其它三句用法不同的是( )
A.大王必欲B.臣请璧归赵
C.毕礼而D.于是相如进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