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壁垓下 驻扎
B.项王瞋目而叱之    瞪大眼睛,表示愤怒
C.与其骑为三处    会合、聚集
D.项王身亦十余创  遭受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王瞋目叱之    ②乃自刎死   
③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④不忍杀之,赐公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小题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在汉军兵临城下之时的饮酒夜歌,既表现了他的穷途末路,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位昔日驰骋疆场的英雄的悲壮人生。
B.在兵围垓下之时,项羽对虞姬的“悲歌慷慨”,表现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的儿女情怀,司马迁的这段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C.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到渡过了淮河后不到一百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这次战斗的惨烈,正是这惨烈的战争场面使项羽认识到自己的大势已去。[:学*科*网Z*X*X*K]
D.文章结尾处写“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侧面表现了这位末路英雄的威势,此时的项羽仍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
【小题5】把文言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内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9 08:3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故汉追及之。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属:跟随 绐:欺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
C.吾知公长者   长者: 年纪大的人
D.项王军壁垓下 壁:设营驻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故汉追及之 丹不忍心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然今卒困此 且贰楚也。
C.汉军觉之 度我至军中,公入。
D.项王瞋目叱之    秦王还柱
【小题3】下列与“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小题4】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例句中的加点词相同的一组
例:沛公欲关中
(1)常以身蔽沛公    (2)范增数项王 (3)素留侯张良
(4)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5)人如恐不胜 (6)芷阳间行
A.(2(4)(5)B.(2)(5)(6)C.(1)(5)(6)D.(2)(4)(6)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伤凉.
B.项羽带领骑兵,趁夜突围,过淮河,剩下800余人马,到阴陵时迷路,为,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重现神威,斩将刈旗,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妇婴,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老不可征,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会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辨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塢(ruá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壖:庙门外的隙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救/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指汉文帝,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皇帝的谥号大部有个孝字,如孝景、孝武等。
B.集议,是秦汉时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将军、列侯等均可参加。
C.东市,东面的市场,又指汉代在长安处决判死刑犯的地方,后以“东市”泛指刑场。
D.谒者仆射,官名,指谒者的长官,汉沿秦置,文中指掌管朝廷监察与京城治安的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有口才,善于论辩。常引用《尚书》中的观点上书进言,大谈治国之道,太子家尊称他为“智囊”。
B.晁错锐意改革,得到景帝的支持。景帝常常单独接见他,对他言听计从,许多法令都是经晁错修改订立的。
C.晁错有原则,为人刚正严苛。改革举措招致朝廷同僚与诸侯的反对,他父亲甚至以死相劝,晁错却不为所动。
D.晁错为国远虑,忠君高节。他为国家发展多次上书力推削藩之政,即使是损害自身利益亦不改初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太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熟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扯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候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遗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即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太子的地位在朝廷中仅次于皇帝,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官。
C.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万乘,就是兵车万辆。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故以“万乘”称天子。
D.上卿,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上卿,是高级长官;战国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地位相当于丞相(宰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罗侍奉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辅助赵国的任务。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王。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国,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郎。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灭 摩:同“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焉   称:称道。
C.仲尼而作《春秋》   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旧闻 失:失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得其道 古今之变
B.退论书策舒其愤   亦欲究天人之际
C.囚请室   妻子何如
D.不得通其 然此可为智者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书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素留侯张良 善:善待
B. 秦时与臣 游:游玩
C. 约为婚姻 婚姻: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D. 吏民   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谁大王为此计者    且君尝晋军赐矣
B. 不如善遇之 相如持璧却立
C. 夜驰沛公军 邻厚,君之薄也
D. 具沛公言报项王    焉用亡郑陪邻
【小题3】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即使是在项伯向他通风报信,告知项羽要大举进攻刘邦,劝他及早离开刘邦军队,不要与刘玉石俱焚时,他也没有动摇对刘的忠心。
B. 项伯在夜见张良、刘邦后,回到军营对项羽进行了劝谏。其中“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句话是有根有据的。
C. 刘邦关键时刻采纳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充分表现了他的笼络人心,巧舌如簧。
D. 西方作品习惯于用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心理,而中国古代作品如《史记》,则擅长用极简练的动作与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在心理。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