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下列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第一组: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第二组: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相同。
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不同。
D.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宁许以秦曲B.相如广成传
C.至赵矣D.且庸人尚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A.今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B.传示美人及左右
C.相如功大,拜为上卿D.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小题4】下列最能体现蔺相如思想性格的一项是(    )
A.善于言辞,足智多谋B.足智多谋,有儒将风度
C.勇敢坚强,有大将风度D.足智多谋,勇敢坚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6 08:5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常徭咸阳,纵观  纵:听任B.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易:交换
C.吕后因哺之  哺:给人吃D.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诚:果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B.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C.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D.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的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亦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中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②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节选自《越王勾践世家》)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范蠡越王勾践 (2)北渡兵于淮以齐、晋
(3)臣请从会稽之 (4)于是勾践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小题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B.逐什一之利
C.复约要父子耕畜D.则致赀累巨万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君行令,臣行意。
(2)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小题4】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小题5】请概括选文中范蠡形象的主要特点(不超过10字)。

同类题3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论次(注)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乙)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于缧绁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
B.来者     思:使动用法,使……思考
C.放失旧闻   放失:散乱丢失
D.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搜集、归纳
【小题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任安书》中“书”是古代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给谁的信,如“报……书”、“答……书”等。
B.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如“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中“仆”字就是自称的谦词。
C.通假字是古文言中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如选文中加框的“底”“失”“愠”“责”字均为通假字。
D.孔子所作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迁所作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小题3】结合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
B.甲文中“身毁不用矣”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也传达出内心的抑郁不平。
C.乙文中作者表明《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D.乙文中“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句话透露出司马迁对任安不能理解自己的选择,还请自己“推贤进士”的不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B.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所以:连词,表结果)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因此)
D.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前进:走上前)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
B.舍人的“相与谏”既表现出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蔺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
D.廉颇的“负荆请罪”既表现了他真诚坦率、知错必改的一面,也表现了他喜爱争权夺利的一面,比较全面的塑造了廉颇的人物形象。
【小题4】(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译文: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①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注)①马服子:即“纸上谈兵”的赵括。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B.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C.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D.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安君”是秦将白起的封号。“君”是国君给臣子的一种封号。
B.“应侯”即秦时名相范雎。“侯”是仅次于“公”的第二等爵号。
C.“三公”是一种尊称,并无实权。白起为秦国立下大功,秦昭王特尊称他为三公。
D.“士伍”亦作“士五”,引申指军队,这里指曾经有爵位但因为犯罪而被剥夺爵位贬为士卒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是一个很能揣摩人心理的人。他凭借着丰厚的礼物和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白起对敌我双方形势十分了解,判断正确。秦王在派王龁率部队没能攻下邯郸后让他带兵,他不肯;再派应侯去请他,他仍称病不去。
C.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2)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