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漆身”“吞炭”,改变外在,目的是伺机刺杀智伯。
B.朋友劝豫让凭借才能接近仇人,豫让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有感于赵襄子先前的不杀之恩,豫让只刺了赵襄子的衣服。
D.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都为他流泪哭泣。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1 05:38: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尚修列大夫之,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卒。因葬兰陵。

(《孟子荀卿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不所言 果:相信,采纳
B.是以所者不合 如:到
C.齐尚修列大夫之缺   缺:缺额
D.亡国乱君相属:叮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受业子思门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孙子、田忌之徒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荀卿适楚 今其智反不能及
D.序列著数万言卒 闻者彰
【小题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B.送客湓浦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使快弹数曲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划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B.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C.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D.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书》:即《孟子》,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一般认为是孟轲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主要记载孟轲的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B.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C.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亦称七大夫或公大夫。
D.三代:也叫三朝,依次是夏朝、周朝和商朝。
【小题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孟子很重视“德”。
B.孟子具有守道不阿执着追求的精神,但他的仁政主张在那个时代显得不合时宜。
C.荀子,总结儒、墨、道三家得失从而改造儒学,一生之中遭遇坎坷而坚守正道。
D.荀子憎恶诸侯不循王道而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小题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①,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夫,亚夫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侍客的最高礼数。 ② 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小题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 (________________)
②行反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 )
A.陈涉起王陈 人非生知之者
B.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石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 余久卧病无聊,是人复葺南阁子
【小题3】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D.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
【小题4】将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①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②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小题5】选文中涉及到了陈平、刘邦、项羽、范曾等历史人物,根据他们的表现,选其中一人略作评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日:“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隔阂,嫌怨
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翼:翅膀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谢:谢罪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军中无为乐,请以剑舞     不然,藉何至此
B.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C.亚父,范增也    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D.若入前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小题3】以下文句分编为四组,全部体现项羽胸怀大志的一组(    )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
(3)彼可取而代也 (4)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A.(3)(2)B.(2)(4)C.( 1)(2)D.(1)(3)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

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 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故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B.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C.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D.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古代官名,爵位名。文中的“卿”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卿”含义相同。
B.襁褓,“襁”指背婴儿的宽带,“褓”指包婴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C.执事,文中指掌管国家大事。有时可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
D.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平确的一项是
A.蒙恬搜长领兵,始终不忘君恩。他将兵三十余万,即使身陷囹圄也有足够反叛的实力。但明知必死却坚守节义,不想辱没祖先的教诲。
B.蒙恬深受毁谤,渴望得到信任。他拿周成王、周公旦作比秦君和自己,渴望君主多方询问,反复审察,能明辨是非。
C.蒙恬竭忠表诚,展现良臣本色。他向使者表示,他说的这些话,不仅仅希望自己免于罪责更希望君王能明白自己的一片忠心。
D.蒙恬固守藩篱,不顾民生疾苦。他替秦国修筑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轻视百姓的人力物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
(2)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

同类题5

阅读《项羽之死》,完成小题。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 设营驻守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 随从
C.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绐: 回答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此天之亡我  项主镇日而叱之
C.若非吾故人乎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畏廉将军哉
【小题3】以下句子,全部体现项王“英勇豪迈”的一组是(  )
A.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B.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现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C.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哉,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D.项王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他。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B.项羽垓下被围,他的土兵唱起楚歌,项习感慨万分,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话现,有形有神。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之死》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