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垓下 壁:筑壁垒B.持短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受D.吾闻汉我头千金   购:购买
【小题2】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D.我何面目见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顷之 未发,太子迟
B.于是项王悲歌慷慨 不知有汉
C.故汉追及之    不物喜,不以己悲
D.项王瞋目叱之  夜缒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项羽安排士兵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6】翻译画线句子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0 10:3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是脱高祖。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疲,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
(节选《史记》)
注:面雍树:大人面向小孩,小孩抱着大人的脖子好象悬在树上一样,可理解为安排好孩子,面,面向,面对;雍,通“拥”,抱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已而补县吏,与高祖相 爱:亲近
B.后覆,婴坐高祖系岁余  狱:案件
C.追至平城,为胡所困    北:向北
D.曰“近我”,以尊之    异:使…与众不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得脱   旦日飨士,为击破沛公军
B.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   独五人之皎皎,何?
C.终是脱高祖    方其系燕父子
D.高后崩,代王来 君所知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婴年轻时就和刘邦有交往,刘邦犯“伤人”罪,他不仅为刘邦开脱,而且替刘邦受过。
B.刘邦兵败而逃,夏侯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多次救护刘邦的儿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C.被胡人围困于平城而脱身时,夏侯婴劝刘邦慢行,让弓箭手拉满弓,防止敌人有诈。
D.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先后侍奉高祖、孝惠帝和高后,又与大臣共立汉文帝,在汉文帝八岁时去世,死后被谥文侯。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2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教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节选自《指南录后序》)

季布,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李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上乃赦季布。

太史公曰:李布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计所出 莫:不要
B.贾余庆等以祈请使北 诣:到……去
C.果言如朱家指     指:通“旨”,意思,意图
D.乃髡钳季布 髡钳:古代刑罚名,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则以兵围寓舍 意季布匿其
B.然而隐忍行     夫忌壮士资敌国
C.贾余庆献谄后   有名
D.无留北 季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作者在“战、守、迁皆不及施”的危机情况下出使北营,考虑到谈判不能成功,出使的主要目的是窥探元军敌情:在此过程,也表现了作者为国捐躯的决心。
B.甲文第二段,起初,作者在元营意气激昂,大义凛然,让元军不敢轻视,作者作为国家使节,不辱使命;后来,因为内奸与敌人勾结,破坏了局面,致使作者被扣押。
C.季布曾是项羽的部下,多次使刘邦困窘;刘邦战胜项羽后,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要夷灭三族;后来经过周氏、朱家、汝阴侯滕公等人的帮助,刘邦赦免了季布。
D.文天祥、季布均非偷生怕死之辈,文天祥从国家使者变为俘虏,季布从叱咤风云的战将变为奴隶,他们忍受耻辱,都是为了将来有所作为,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闲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战河南(河:黄河。河南,黄河以南,与现在的“河南省”含意不同)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从)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D.沛公不胜杯杓(胜:能承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王为人不忍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君王为人不忍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邦卑辞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项羽怒气有所消解,有和解意,并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B.项伯与项庄对峙,斗争处于相持阶段。于是张良出去招来樊哙。项羽知道樊哙的身份和来意,明知故问,显示自己的威风。
C.樊哙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锋芒毕露地指责项羽,赞扬刘邦。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
D.刘邦逃回军中后,张良献玉给项羽和范增。范增将玉摔在地上,并用剑击碎,还骂项羽不足与谋,并预言刘邦将夺项羽天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徒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上曰:“社稷臣。”盎曰:“绛候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候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候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候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忧慨。宣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蓝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蓝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蠢’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晃错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绛侯: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绛候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坐:“常同席坐”中的“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其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等,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认为国家的重臣比所谓的功臣重要,因为国家的重臣能与主上祸福与共,存亡一体,而当时绛侯虽掌握兵权却不能匡扶挽救国家。
B.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是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陷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所以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C.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人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D.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
②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一)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二)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B.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C.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D.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一)中,“太子”在秦始皇以前,可以代称诸侯、外姓王及藩属王的储君;自秦始皇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
B.文(一)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而“诸郎中执兵”中的“郎中”是宫廷的侍卫。
C.文(一)中,“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非常轻松随意的姿态。
D.文(二)中,“赐”旧时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把财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卮”是古代盛酒的器皿,“卮酒”就是一杯酒。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的节骨眼上,荆轲的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樊哙面对项王慷慨陈词,似乎义正词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
B.两篇文章都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的冲突中,通过精彩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如荆轲一“笑”一“顾”一“前”就将他的沉着机智、镇定自若充分表现出来;而樊哙一“撞”一“立”一“瞋”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粗犷和勇猛。
C.两篇文章都善于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起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用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来反衬荆轲的英雄虎胆;用项王的赐卮酒、赐彘肩来反衬樊哙的勇猛和气势。
D.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而项羽的悲剧更多的是个人性格的悲剧。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2)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