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B.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C.张良出,要项伯
D.日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不如因善之     遇:对待
C.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感谢
【小题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私见张良,具告事   ②具沛公言报项王
B.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②度我至军中,公
C.①良曰:“长臣。”    ②樊哙覆其盾
D.①沛公默     ②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小题4】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⑤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智短虑浅,头脑简单。他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在“信义”面前,不明是非,轻信张良的话,被刘邦拉拢。
B.刘邦善于笼络人心。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张良足智多谋。他看出项伯有恩必报,十分重“义”,于是对项伯阐明自己不愿背“义”、弃沛公而去的立场,得以顺利地把消息转告刘邦,并且引项伯会见刘邦。
D.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12:1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小题5】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因此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因此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因此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学书不成,去 去:离开B.又不肯学 竟:完全,完整
C.毋妄言,矣 族:灭族D.皆已籍矣 惮:嫉妒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此项梁教籍兵法 梁召故所知豪吏
B.封于项,姓项氏 以事得已。
C.项氏世世楚将 臣韩王送沛公
D.阴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是知其能
【小题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项籍小时候,学文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难道敢说今后能够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尽管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高力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马上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几十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小题4】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2〕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原文是“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卿(任命,授官)
B.蔺相如以口舌为劳(只,不过)
C.且相如贱人(未吃过荤腥)
D.相如车避匿(调转)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相如斥之  卒见相如
B.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相如持璧却立
C.有攻城野战大功 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而位居我    怒发冲冠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之”作为代词,其指代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羞,不忍为之下(他,指代蔺相如)
B.而相如廷叱之(他,指代秦王)
C.且庸人尚羞之(他,指代廉颇)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指代廉颇)
【小题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B.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C.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D.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5】下列全是表现蔺相如宽宏大量、重友为国的一组句子是
①相如闻,不肯与会   ②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蔺相如固止之
⑤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小题6】“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小题7】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廉颇之上。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心理的很大不平衡。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不满,而他善于作比,委婉劝解,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小题8】翻译文章中画横线的三句话。
(1)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召以为博士。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文字,做文章。
B.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秀才:才学优秀。
C.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 短:说别人的坏话,诋毁。
D.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文帝召以为博士   ②以为患之兴自此起
B.①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C.①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①堕马而死,无后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