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1)定语后置句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2)省略句
⑤輮以为轮   完整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
(3)固定句式
⑥无以至千里  “___________”是固定短语,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1-02 10:4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zhù):通“著”,明。⑤蝡(rú):同“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囋: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通“仿”,仿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B.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C.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D.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小题2】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是先秦时期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B.士是西周贵族等级的最下层,后演变成既指文士又指武士,也指青壮年男子和有某种品质、才干的人,文中指读书人。
C.古人“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即指文中的《诗》、《书》、《礼》、《乐》、《春秋》。
D.古人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的说法,根据这一标准,文中的“四寸”相当于今天的10厘米多一点。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要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游水
D.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跟
【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者    假舟楫,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使之然也
C.而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焉    积土成山 ,风雨兴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B.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C.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D.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努力。
【小题4】翻译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 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水,游泳。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    一:专一。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
B. 假舟楫,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也
C. 知明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
【小题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 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
强思想品德修养。
C. 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
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情。
(《荀子·天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筮然后决大事    决:决定。
B.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赫:光明、显耀。
C.孰与物畜而制之   畜:畜养。
D.孰与应时而使之   应:响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B.无何也   夫子何哂由也
C.则失万物之情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D.日月食而救之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下雨、日食等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也不会因人的期望而发生或消亡。
B.人们祭神求雨有时下雨,这和没有祭神有时也下雨完全一样,而老百姓却认为很灵验。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
C.荀子指出,礼义是立国之本。作为一个国君只有尊崇礼义、对百姓仁爱、重贤尚能才能治国安邦称王称霸。
D.在天道面前,尊崇、思慕固然必要,但是掌握天道运行的规律加以控制利用则更为重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