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荀子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有什么区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1-02 10:4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小题1】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有疾恶焉     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     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   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 就:造就
【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
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有妒忌憎恨的心理,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而无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
B.荀子用弯曲的木料,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
C.君子就是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人;小人就是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人。
D.孟子认为,人们要学习的,是那本性的善良。荀子认为,这种认识不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然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2)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3)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劝学》中(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淘米水,引申为脏水,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B.而闻者 彰:清楚
C.而江河 绝:断绝
D.其之滫 渐:浸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思矣/编之以发
B.不如须臾之学也/系者然也
C.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白沙在涅,与俱黑
D.风雨兴焉/西方有木焉
【小题3】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为之而寒于水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而编之以发
C.所系者然也
D.吾从而师之
【小题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

同类题5

课文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带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
B.积土成山,风雨兴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C.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学大遗
D.金就砺利 官盛近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②吞二周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不相师   ⑤天下集响应    ⑥赢粮而从    ⑦其为也    ⑧养丧死无憾
A.①⑤⑥/②③/④⑦/⑧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①⑤⑥/②③/④/⑦/⑧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小题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B.“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一种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的是后者。
C.中国古代对百姓的称呼有:黎庶、氓隶、苍生、小人、黔首等。“黎民”,指一般的民众;“氓”,多指对失去土地从外迁来的居民的称呼;“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D.贾谊《过秦论》中的“宇内”“四海”“八方”“六合”都是“天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