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同时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B.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作有《韩昌黎集》。
C.老舍(1899-1966)中国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赶集》、《火车集》等,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D.韩少功,当代作家。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寻根”这一主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4-03-03 07:37: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省:省察。
B.吾尝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C.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D.用心也 躁:急躁。
【小题2】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 (  )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劝学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政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
王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登高而招,臂非长也,而见者远
邻国之民不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天下之士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合从缔交,相与为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冰,水为之,而寒水 始皇既没,余威震殊俗
B.吾尝终日思矣   弃甲曳兵
C.积土成山,风雨兴 用亡郑以陪邻
D.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收天下之兵,聚咸阳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同类题3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全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1】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祝曰:“必勿使反”   ⑥老妇必唾其面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①③⑤⑦B.②④⑦⑧C.③⑤⑥⑧D.①②④⑥
【小题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全属于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就砺则利 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③君子不齿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③①④⑤
【小题3】跟“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未之有也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学不可以已
【小题4】下列画线的字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中的“亡”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能刺寡人之过者B.越国以鄙
C.必上将军D.妾之我者,畏我也
【小题5】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借助,利用)虎威  不(借助)思索
B.冰,水(做,凝成)之   行将(被)人所并 (担任)汉家除残去秽
C.而(达到)千里    专心(意志集中在某一方面)志 闲情逸(兴致,情趣)
D.(劝勉,鼓励)学  (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说,阻止)架
【小题6】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小题7】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题8】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③行,明灭可见
④假舟楫者,非能也 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⑥吾妻之我者
A.①②B.⑤⑥C.④⑥D.②③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輮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君子生非异也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小题3】本文题目“劝学”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阅读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就其中一点谈谈认识或体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非  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揳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选自《荀子·非相》,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B.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D.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也 道:说、谈论。
B.苦伤其今而后悔其     始:当初的行为。
C.世俗之 称:称道、称赞。
D.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颜色:色彩、颜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是判断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