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刚才,刚刚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回旋而上
C.我決起而飞,抢榆枋 抢:集,着落
D.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B.置杯焉则胶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D.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可怪也欤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大鹏要向南飞行,须依靠海风的力量。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B.选文最后一段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运用对比的手法否定了宋荣子,肯定了列子才真正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最后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C.“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各种桎梏之后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但这种绝对自由状态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和完全地存在的。
D.庄子的文章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小题4】翻译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7 03: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我尝闻仲尼之闻 ⑵则矣 ⑶不知何时而不虚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B.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C.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D.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以天下美为尽在己 ⑵今我睹子难穷也
⑶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   ⑷伯夷辞以为名
A.⑴与⑵用法相同B.⑴与⑷用法相同
C.⑵与⑶用法相同D.⑴⑵⑶⑷用法各不同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⑵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小题5】第①段中有两处“于是焉”,请结合文意,具体说明这两个“于是焉”的作用有何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逍遥游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苍苍,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子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者,而后乃今将国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葬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天:天边
B.故九万里,则风在下矣   斯:这
C.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众人:一般人
D.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劝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苍苍 五亩宅,树之以桑
B.正色邪 日与徒上高山
C.宋荣子犹然笑之   某所,母立于兹
D.置杯则胶   积水成渊,蛟龙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开篇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巨鲲大鹏的形象,然后用《齐谐》这本记述怪异事物的书的相关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没有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B.作者通过夸张类比,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小”的蜩与学鸠、朝菌与蟪蛄,不仅不及“大”的冥灵、大椿、彭祖,而且都是“有所待”的。
C.文章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明确指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都没有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D.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方法,阐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都是“有所待”的,惟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做到“逍遥游”的境界。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小题5】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________ 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老子并称___________ 。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
(1)百川河(________) (2)望洋向若而叹曰(_______)
(3)仲尼之闻(________) (4)于时也(_______)
【小题3】《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河伯见到海神后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小题5】以下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