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探究解疑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小题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小题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用课文原句回答)
【小题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小题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09:0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小题1】下面文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闻也固先乎吾   不足为外人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人生而知之者   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   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2】下面文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   朝济而夕设版
B.则群聚笑之   顺风
C.句读不知   师道不复可知矣
D.吾师道   其闻道固先乎吾
【小题3】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⑧D.①②③⑤⑥⑧
【小题4】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5】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之   ②土当年万户侯   ③食埃土,下饮黄泉   ④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⑤假舟辑者,非能也    ⑥是故益圣,愚益愚    ⑦学而大遗   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小题6】翻译上述文段中划线的文言语句。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于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小题2】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夫晋,何厌之有?
D.学于余
【小题3】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小题4】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