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天下,五伯长,管仲佐。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之。”
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悍。刚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情莫不爱其身。公妒好内,竖刁自獖(1)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
公曰:“然则公子开方(2)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
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 为 人 也 坚 中 而 廉 外 少 欲 而 多 信 夫 坚 中 则 足 以 为 表 廉 外 则 可 以 大 任 少 欲 则 能 临 其 众 多 信 则 能 亲 邻 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不用隰朋而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3)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臣,而灭高名,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故曰:过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注释:(1)獖[fén]:阉割。(2)公子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得到桓公信任,于是留在齐国做官。(3)公守之室:临时守卫的地方。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天下 匡:扶正
B.君其试以心之 决:决定
C.刚愎而悍   上:向上
D.君遂不用隰朋而竖刁 与:给予,指任用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管仲佐  夫人情莫不爱其身
B.五伯长  天下笑者
C.公妒好内 过不听于忠臣
D.卒见弑于臣 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仲父在家病着,即使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
B.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任性就得不到民心,凶悍臣民就不听他使唤
C.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
开方为侍奉君主,因为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
D.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向重病的管仲咨询佐政接班人,管仲在问答中表达了个人看法。
B.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刚愎强悍,心中无所畏惧,不能作霸主的好帮手。
C.管仲认为隰朋是最合适的接任者,齐桓公先任用了他,后又任用竖刁。
D.作者认为齐桓公无识人之明又不听忠臣的劝谏,导致了其悲剧的结局。
【小题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6 04:26: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本也。若是,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2)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3)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2)臣:韩非自称。(3)仇:校对,以……核对。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王之氓社稷也     氓:通“泯”,灭,死。
B.则臣离上而下比周   比:接近,勾结
C.家务相益  务:任务,事务
D.而信下为之也 信:放任,听凭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而齐毁为罚也
B.此亡本也     必以先王法为比
C.群臣废法而行私重 上尊而不侵
D.比周以为也   大臣务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  
(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
B.今若以誉进能
现在如果按名声选用人才
C.故忠臣危死于非罪
因此忠臣遭遇危难而死,这不是罪过
D.巧匠目意中绳
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②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度”意指国家治理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于结党营私的风气。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小题6】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你认为他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处?请分别列出并简述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难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为虫也,柔可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人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柔可而骑也   狎:戏弄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说之厚利 其半啖君
B.则阳收其身实疏之  武公怒戮之
C.而说以名高 夫龙为虫也
D.厚者戮,薄者见疑  母之故,忘其刖罪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小题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小题5】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小题6】请从文中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简要概括,并谈谈该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来说有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