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故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将者,且也。不言已圣,言且圣者,以为孔子圣未就也。夫圣若为贤矣,治行厉操,操行未立,则谓且贤。今言且圣,圣可为之故也。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当子贡答太宰时,殆三十、四十之时也。
魏昭王问于田诎曰:“寡人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之乎?”田诎对曰:“臣之所学也。”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乎?”田诎曰:“未有功而知其圣者,尧之知舜也。待其有功而后知圣者,市人之知舜也。今诎未有功,而王问诎曰:“若圣乎?敢问王亦其尧乎?”夫圣可学为,故田诎谓之易。如卓与人殊,禀天性而自然,焉可学?而为之安能成?田诎之言“为圣易 ”,未必能成,田诎之言为易,未必能是;言“臣之所学”,盖其实也。
圣可学,为劳佚殊,故贤圣之号,仁智共之。子贡问于孔子:“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子贡曰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由此言之,仁智之人,可谓圣矣。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张得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骞、颜渊具体而微。”六子在其世,皆有圣人之才,或颇有而不具,或备有而不明,然皆称圣人,圣人可勉成也。孟子又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已则已,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之圣人也。”又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之者,莫不兴起,非圣而若是乎?而况亲炙之乎?”夫伊尹、伯夷、柳下惠不及孔子,而孟子皆曰“圣人”者,贤圣同类,可以共一称也。宰予曰:“以予观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孔子圣,宜言圣于尧、舜,而言贤者,圣贤相出入,故其名称相贸易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且圣者,以为孔子圣未就也 就:靠近,成为
B.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    知:知识
C.言“臣之所学 ”,盖其实也 实:符合实际
D.圣贤相出入,故其名称相贸易也 贸:交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言且圣,圣可为之故也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B.然则先生圣乎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我学不厌,而教不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以予观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曰/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B.子贡曰/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C.子贡曰/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D.子贡曰/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宰向子贡问孔子是不是圣人,子贡认为孔子己经是圣人,因为上天让他多才多艺。
B.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意思就是自己到了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能明辨是非真假。
C.田诎认为,尧在舜还没有作出功绩前就能知道舜是圣人,而一般人等到舜有了功绩后才知道舜是圣人。
D.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人,孔子能做到可以做官就做官,做不成官就不做,能做多久就做多久,该离开就赶快离开。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卓与人殊,禀天性而自然,焉可学?而为之安能成?
(2)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7 08:49: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小题。
(甲)司马牛①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丙)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释)①司马牛: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魁的弟弟。桓魁因“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魁不是他哥哥。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貌。
【小题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牛既不认兄长,又愁自己不能成为君子,因此陷入愁苦忧虑之中。
B.孔子启发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因为君子能经常反省自己并做到问心无愧。
C.子夏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开导司马牛,要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变故。
D.子夏以为,只要胸襟开阔,“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不必为孤独而担忧。
【小题2】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试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小题3】从(甲)中能看出司马牛为何内心忧惧?从(乙)(丙)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