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有二心B.又欲肆其西封肆意
C.既东封郑封赏D.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小题2】(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缇骑按剑而前
D.失其所与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小题3】(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吾其还也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D.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4】(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沛公军霸上
B.越国以鄙远 择善而从之
C.素善留侯张良则思知止以安人
D.人皆得以隶使之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小题5】(小题5)下列各项中,不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颜色不少变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小题6】(小题6)下列各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然,籍何以至此大王来何操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属今为之虏矣
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夫晋,何厌之有
D.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小题7】(小题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郑国在晋文公出亡时没有礼待他,并且从属于楚国。可见,秦国与郑国并没有太大的矛盾,这就为烛之武能说退秦师提供了可能。而烛之武始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终于取得了成功。
B.烛之武在说退秦师的过程中很有智慧,先指出“郑既知亡矣”,打消秦伯疑虑;接着分析利害,指出亡郑只会对晋国有利,而留下郑国则对秦国有利。这样,从利益得失的角度说服了秦伯,不仅解除了郑围,而且还使秦国派兵保护郑国。
C.烛之武指出,晋国是不守信用的。当年晋惠公为了报答秦国,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后来并没有履行诺言。并且又说“夫晋,何厌之有”,进一步指出晋国贪婪,在灭郑之后会侵损秦国的土地以扩展疆域。这样有利于瓦解秦晋的联盟。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邻之厚,君之薄也”中可知,当时晋国的实力要比秦国强。尽管如此,后来晋文公还是没有攻打秦国,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的胸怀和策略。
【小题8】(小题8)断句(4分)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 儿 非 与 戏 耳 婴 儿 非 有 知 也 待 父 母 而 学 者 也 听 父 母 之 教 今 子 欺 之 是 教 子 欺 也 母 欺 子 子 而 不 信 其 母 非 所 以 成 教 也。”
遂烹彘也。
【小题9】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5-05 01:19: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求之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囊犍,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廧咎如:春秋时夷国名,隗姓,赤狄别种。②鞬:收藏箭和弓的器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B.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C.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D.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跪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B.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配步卒七十二人。
C.子,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子”居第四等。
D.《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既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重耳逃亡到狄,娶了叔隗,生下了伯鯈和叔刘,并在狄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后来姜氏和子犯谋划把他灌醉,将他送出了齐国。
C.重耳逃到郑国,郑文公没有对他以礼相待,这也是重耳执掌晋国后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返回晋国后怎样回报自己时,重耳做出了“退避三舍”的承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2)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晋殽之战(节选)

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⑵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

⑶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秦晋殽之战》)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穆公访蹇叔(_______) ②师以袭远(______) 
③蹇叔之子师(_______) ④秦伯素服郊(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尔无忘乃父之志!B.君见师出/师道不传也久矣
C.劳师袭远/且吾不一眚掩大德D.余收尔骨/复驾言兮
【小题3】把上文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小题4】概括节选三段的段落大意
【小题5】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6】根据上文内容概括蹇叔形象的主要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候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实征之(______)  (2)于召陵(______)
(3)何城不(______)  (4)屈完及诸侯(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五候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2)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小题3】根据文意,楚国使者屈完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用何道理劝服了齐桓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驹支不屈于晋
诸侯会于向,晋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乃女之过。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抗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崤志也,岂敢离逷?晋国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失诸侯之心,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
范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注】①前560年(鲁襄公十三年),吴楚之战中吴军大败。吴告败于晋,晋于次年春与诸侯会于吴国向地,商讨伐楚之事。会上范宣子以各种理由为借口,拒绝为吴出兵。其实,此时晋已外强中干,攻楚没有必胜把握。晋人心虚胆怯,不敢和楚开战,又怕自己这个“盟主”在诸侯面前丢面子。于是就拿驹支开刀,借此以达到震慑诸侯的目的。②戎子驹支:姜戎族的首领,名驹支。姜戎,戎族的一个部落。③范宣子:晋国大夫。④瞢:闷,不舒畅。⑤《青蝇》:《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有“恺悌君子,无信谗言”句,主旨是希望君子莫信谗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宣子亲数诸朝 数:历数其罪
B.与,将执女 执:拘捕、捉拿
C.惠公蠲其大德   蠲:免除、除去
D.范宣子辞焉 辞:道歉、表示歉意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B.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C.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D.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置戍焉/于是乎有崤之战/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腆之田,即不丰厚、不富足的土地,“不腆”古代通常用作赠人礼物的谦辞。
B.寡君,是古代王侯的谦称,文中范宣子说“我寡君”是骄横自大的体现。
C.执政,主持政事的人,文中代指晋君。与“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都是对对方的敬称。
D.贽币,即见面礼。贽,形声字。从贝,执声,与财富有关。贽是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戎祖先吾离被秦国逼迫驱逐,来投奔晋国,晋国在自身艰难的情况下依然赏赐吾离大量丰腴的土地,才使得姜戎得以立足。
B.驹支面对范宣子气势汹汹的指斥,面对强加于己的不实之词,逐层辩驳,洗刷被泼在身上的污水,维护自己和部落的清白。
C.驹支巧妙借助《青蝇》一诗中“恺悌君子,无信谗言”的意思,将范宣子恶意相加的罪名解释为“听信谗言”,给了范宣子一个下台的台阶。
D.范宣子最终请驹支参加了诸侯会议,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和蔼可亲的君子美名。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2)晋国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失诸侯之心,而罪我诸戎。
【小题6】课内文言翻译。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庄公②以问施伯③,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节选自《国语·齐桓公求管仲》)

注①桓公:即齐桓公,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②庄公:春秋时鲁国国君。③施伯:鲁国大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终善之   遇:遇见
B.尝与鲍权贾    贾:经商
C.管仲因而之   信:使……建立信义
D.请之 生:让……活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鲍叔知贤/吾还也
B.生我父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C.以区区齐在海滨/若不阙秦,将焉取
D.必长为鲁国忧矣/今行而无信,秦未可亲也
【小题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B.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C.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D.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命运坎坷。他在发迹之前生活贫苦;多次战败逃跑;辅佐齐公子纠事败而被囚禁。
B.管仲足智多谋。他被任用后,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统一天下,成就霸业,都根据他的计谋。
C.管仲为政有方。他善于抓经济,富国强兵;办事顺百姓意愿;擅长转祸为福,变失败为成功。
D.管仲遭人嫉恨。他在鲁国时,曾遭施伯嫉妒而险被杀害;在齐国为相期间又惨遭少姬嫉恨。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