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语阅读: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小题1】后人说“咬得菜羹香,寻出孔颜乐”,用一个成语概括“孔颜乐”的核心内涵。
【小题2】孔子为什么对颜回大加赞赏呢?请结合上述语段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14 03:29: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
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选自《宋史·庞籍传 》)
(乙)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宣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致仕”,占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例如《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D.“执鞭之士”,指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当时于有两种,一是拿着鞭子维持秩序的市场守门人,一是贵族出行时拿着鞭子夹道开路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籍不畏权贵。庞出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时寸,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
B.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C.在孔子石米,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念信仰,即便物质生活条件是恶劣的,可是在精神上他一样是充实的、快乐的。
D.在孔子心日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小题4】把甲、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B.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C.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D.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社”是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祭坛。
B.“国”指的是国都,又如《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去国怀乡”中的“国”即为此意。
C.“干戈”“干”是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战争。
D.“萧墙”指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古时臣子朝见国君,到此处便会肃然起敬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在第二段中,列出了理由“东蒙主”“邦域之中”“社稷之臣”。
B.孔子批驳了冉有的观点。用“虎兕”“龟玉”作比,论证了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C.孔子主张用“修文德”的方式使远人归附,“文德”即仁义礼乐,季氏采纳了孔子的主张 。
D.文中有三处反诘句“何以伐为”“ 则将焉用彼相矣”“ 是谁之过与” ,使批驳力更强。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