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词的词牌名要规定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词的标题则揭示词的内容。
B.《大堰河——我的保姆》最突出、最宝贵的特点,就是说真话,抒真情,情深辞切,感人肺腑。诗人无所顾忌、无所掩饰的袒露着他纯洁的心灵,他勇敢坦直的声言:“我是大堰河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C.戴望舒,我国现代诗人,他的诗作《我用残损的手掌》选自《戴望舒诗全编》,其诗集还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也是一部散文著作。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例如《烛之武退秦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5 02:3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众从之。律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阅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    盟:盟誓【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无能也己 且君尝晋君赐矣
B.郑知亡矣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鄙远 焉用亡郑陪邻
D.君尝为晋君赐矣 焉置土石【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正卿,亡不越,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注)①会:士季自称。②溜:屋檐。③宣子:即赵盾。
【小题1】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观其丸也   辟:通“避”,躲避
B.使鉏麂之   贼:偷窃,盗窃
C.亡不越 竟:通“境”,国境
D.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厚敛雕墙 以于朝
B.谏不入 过能改
C.虽猛何正卿
D.则社稷固也   其右提弥明知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中说:“任何人做事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终。”
B.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鉏麑)一早就去了,卧室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正准备上朝。
C.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到赵盾家去喝酒,埋伏下甲士,想要攻击赵盾。
D.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小题4】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残忍。他非但不接受赵盾的劝谏,竟两次实施下作的计划,欲除掉进谏的忠臣。
B.赵盾恪忠职守,深受人们的敬重。在生死关头,鉏麑、提弥明都挺身而出,以自杀的方式来保护他。
C.晋灵公死于赵穿之手,史官的记录却是“赵盾弑其君”,其理由是赵盾应对国君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本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跌宕多姿,晋灵公、赵盾、提弥明和鉏麑等人形象饱满鲜活,极富文学色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冬,晋文公卒。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遏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敞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乏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有删节)
(注)①乘韦:四张熟牛皮。②文嬴:秦穆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晋襄公的嫡母。③眚:眼里生翳,引申为过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B.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C.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D.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即孟明。“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等。
B.辛巳,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干支,可以用来表示年月日时。
C.素服,和《荆轲刺秦王》中送行者所着“白衣冠”意思一致,均指日常穿的便服。
D.孤,古代王侯的自称。类似的称谓还有“寡人”“不榖”等,它们均有自谦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有先见之明。秦穆公在接到杞子密报后,征询蹇叔的意见。蹇叔明确指出举兵攻郑只会劳而无功,而且秦国将在崤山大败。
B.弦高是一位爱国商人。他表面上主动犒劳秦军,表达恭敬服从之心;暗地里火速派人将秦军要攻打郑国的消息告诉郑国君主。
C.皇武子擅长辞令。郑穆公觉察到杞子等人的阴谋,派皇武子前去处理。皇武子通过恰当的外交语言,成功地让杞子等人离开。
D.秦穆公虽刚愎自用但知错能改。对于曾被晋国俘获的三位将领,秦穆公没有因为他们打了败仗而治罪,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晋殽之战(节选)

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谁不知!”公辞。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③秦师遂东。   

④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⑤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⑥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⑦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⑧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⑨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⑩文嬴请三帅,曰:“彼实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选自《左传》)

【小题1】《左传》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体例)史书。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
(1)穆公访蹇叔 (_________) 
(2)文王之所风雨也   (_________)
(3)无礼则 (_________)
(4)彼实吾二君 (___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公辞/ 盘盘,囷囷
C.左右免胄下 /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D.谁不知 / 为死君乎
【小题4】下列选项与“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得复见将军于此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掭以尖草
D.拘于虚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小题6】本文中的语言描写,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在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试举文中实例,分析这一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