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边邑
B.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
C.赐我先君履 履:践踏。
D.师进,次于陉   次:驻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夹辅周室
B.夜缒而出 昭王南征而不复
C.失其所与 楚子使与师言曰
D.吾其还也 君其问诸水滨
【小题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和理解,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顶是
A.甲文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B.乙文通过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既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
C.乙文中楚王派出的使者面对管仲和齐桓公疾言厉色的质问,否认了周昭王的死和楚国有任何关系,不卑不亢,见机行事,从而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D.两篇文章都体现了《 左传》 长于叙事,兽于记述辞令,讲究谋篇布局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左传》 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小题5】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0 10:1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晋崤之战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管:钥匙
B. 不鄙邑。 腆:丰厚
C. 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市:做买卖
D. 秦违蹇叔,而以贪民 勤:勤劳
【小题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余收尔骨焉  盘盘焉,囷囷
B. 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 后人哀之不鉴之
C. 吾子淹久敝邑 其势弱
D. 吾还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杞子作为秦国驻防在郑国的将领,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建议穆公里应外合消灭郑国,得到了穆公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B. 蹇叔认为,千里奔袭,容易泄漏消息,疲惫之师也难以取胜,指出师出必败,并预测出遭晋军伏击战败的地点,然而秦穆公利令智昏,坚持进军郑国。
C. 蹇叔,忠直耿介,见识深远。因此秦穆公收到杞子从郑国发出密报的时候,首先“访诸蹇叔”,可见蹇叔受到国君的信赖。
D. 晋国原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贤者之言,劳师袭郑,是天奉我的好时机,他和栾枝激烈争论,批评栾枝不愿为国效劳的言论。表现出他的善辩能断,敢说敢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强秦的痛恨和关心国事的精神。
【小题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固也,岂惟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正卿,亡不越,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注)①会:士季自称。  ②溜:屋檐。  ③宣子:即赵盾。

【小题1】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观其丸也 辟:通“避”,躲避
B.使鉏麑之 贼:偷窃,盗窃
C.亡不越 竟:通“境”,国境
D.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厚敛雕墙     示于朝
B.谏不入   过能改
C.虽猛何为   正卿
D.则社稷固也 其右提弥明知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中说:“任何人做事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终。”
B.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鉏麑)一早就去了,卧室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正准备上朝。
C.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到赵盾家去喝酒,埋伏下甲士,想要攻击赵盾。
D.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恶名。
【小题4】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残忍。他非但不接受赵盾的劝谏,竟两次实施下作的计划,欲除掉进谏的忠臣。
B.赵盾恪忠职守,深受人们的敬重。在生死关头,鉏麑、提弥明都挺身而出,以自杀的方式来保护他。
C.晋灵公死于赵穿之手,史官的记录却是“赵盾弑其君”,其理由是赵盾应对国君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本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跌宕多姿,晋灵公、赵盾、提弥明和鉏麑等人形象饱满鲜活,极富文学色彩。
【小题5】用“/”给下面划线的文句断句。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弃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其地约。晋饥而秦粜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 晋世家》)
(注释)①代:交替、轮流  ②雍、绛:都是地名。③孙:通“逊”,谦逊、恭顺。④騺:马难起步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厌:满足
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伤害
C.已而其地约     倍:加倍
D.卒与粟,自雍属绛    卒:终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是春秋时期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执事”,指办事的官吏,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子”,这里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可以翻译为“您”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B.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C.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D.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小题5】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晋饥而秦粜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