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乎,越竟乃免。”
(节选自《左传》)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躲避。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鲜:少。
C.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趋:趋向。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书法:记事的原则。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C.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D.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讽谏,反而多次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最终被臣下弑杀。
B.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C.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麂、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D.太史董狐在史书里面记载“赵盾弑其君”,是因为他认为赵盾没有尽到臣子保护君主的责任。“弑”字体现了“不隐恶”的春秋笔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2)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7 01:2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原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原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②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③管:钥匙。④墨:穿着黑衣服。⑤勤:使……劳累。⑥请三帅: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⑦彼实构吾二君:他们的确使两国国君结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之所风雨也  辟:通“避”
B.寡君若得而食之,不 厌:满足
C.以二三子,孤之罪也 辱:欺辱
D.妇人暂而免国    诸:兼词,之于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且行千里,谁不知    吾还也
B.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行李往来
C.乡师哭   秦王还柱
D.且吾不一眚掩大德    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突出人物个性,如蹇叔的忠直耿介,见识深远;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错自省等。
B.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围绕秦穆公“劳师以袭远”的战略错误导致战争失败这个中心,把众多的人物、纷杂的事件组织起来,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C.杞子作为秦国驻防在郑国的将领,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建议穆公里应外合消灭郑国,得到了穆公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D.原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贤者之言,劳师袭郑,是天奉我的好时机,他和栾枝激烈争论,批评栾枝拒绝为国效劳的言论。表现出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对秦无理的痛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 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王不问,蠡不敢言。 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 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今君王未盈而 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 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 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曰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 卒也。 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 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 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冶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 竿 龠 盂,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 ”吴人许诺。 王曰:“蠡为我守于国。” 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 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王曰:“诺。 ”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 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 无旷其众,以为乱梯。 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 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 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榖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浴。”
选自《国语。越语下》(有删节)
注:持盈:保持昌盛富强。 定倾:转危为安。 节事:节制行事。 于贰言:惑乱视听的言语,异议。 盂委管 竿 龠 :把越国国库的钥匙都交给吴王。 委:交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时不,弗为人客 作:兴起
B.今君王未盈而   溢:水漫出来
C.人之所也 卒:终,结束
D.请士女于士   女:以女嫁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胜,栖会稽 室西连中闺
B.随之国家之重器 醉则更相枕
C.时之所宜而定之 不如善遇之
D.可以有天下之成利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从勾践即位三年便欲进攻吴国,虽有范蠡两次进谏,仍一意孤行,导致兵败五湖,不得不退守会稽山写起的。
B.文中写范蠡为勾践谋划复兴国家之道,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 他主张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发展生产,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C.范蠡主张的“与天”“与人”“与地”思想并不是消极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
D.本文以记言为主。在此前提下,却能要言不烦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越王勾践纳谏的始末,表现其知错能改、折节下士的可贵品质。
【小题4】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节 事 者 与 地 唯 地 能 包 万 物 以 为 一 其 事 不 失 生 万 物 容 畜 禽 兽 然 后 受 其 名 而 兼 其 利 美 恶 皆 成 以 养 其 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2)不榖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