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到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柯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B.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C.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D.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古代的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B."左右"有多种含义,可以是方位词,指左和右两边;也可以是名词,指身边跟随的人。文中是后一个意思。
C.文中"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战国策》是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课文《荆轲刺秦王》就节选自《战国策》。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鞫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鞫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的全部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30 02:11: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选自《战国策》)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B.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C.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D.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太子丹质于秦,归     亡:逃亡
B.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灭口:杀死
C.太子席而请    避:离开
D.行为道,跪而拂席 却:后退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B.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请他并和他商量国家大事。
C.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
D.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觉得自己已老,无能为力,就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仲连义不帝秦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鲁仲连游赵,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弃礼仪而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齐湣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避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予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注:①鲍焦:春秋时的隐士,因为不满当时的社会,抱树绝食而死。②纳筦(guǎn)键,摄衽(rèn)抱几:把钥匙交出来,提起衣襟,侍立于案几之侧。③倍殡柩:把灵柩移到相反的方向。倍,同“背”。
【小题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鲁仲连游赵     适:恰好
B.弃礼仪而首功之国也 上:同“尚”
C.途于邹 假:假装
D.梁王安得然而已乎 晏:安逸
【小题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平原君谓赵王曰 ②击沛公于坐
B.①彼则肆而为帝 ②项王默而不应
C.①始先生为庸人 ②千金为鲁连寿
D.①皆有求平原君者也   ②所贵天下之士者
【小题3】对下列句子所省略的内容,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A.畏秦,(魏安釐王)止于荡阴,不进
B.所为见将军者,(吾)欲以助赵也
C.不果纳,(齐湣王)不得入于鲁
D.酒酣,(平原君)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鲁仲连见辛垣衍,用世人误解鲍焦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帮助赵国并非为个人利益考虑。
B.齐湣王对鲁、薛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鲁、薛两国臣子勇敢地维护本国君主的尊严,使天子之礼没能施行。
C.秦与魏都是强大的国家,鲁仲连认为,如果“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则魏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D.鲁仲连认为,秦国如果称帝,就会变换诸侯的大臣,夺走那些没有才能的人的权力,而换上有才能的人。
【小题5】《战国策》善于刻画人物,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刻画得形象生动。请各用一个四字词语评价平原君和辛垣衍在文中的表现。
平原君:_____________ 辛垣衍:______________
【小题6】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标题“鲁仲连义不帝秦”中的“义”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同类题4

特殊句式:根据画线处指出句式的特殊之处,并翻译句子。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王拜送于庭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毕使于前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见燕使者咸阳宫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群臣侍殿上者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①随,随国。②封,大。③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秦伯使
A.言辞B.辞赋C.推辞D.告辞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夷狄求无厌   逮吴未定
B.秦哀公赋《无衣》之诗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申包胥秦师至楚   皆美于徐公
D.昭王复国,赏始于包胥   长驱到齐,晨求见
【小题3】根据文意,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小题4】和申包胥一样,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