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送童子鸣序
归有光
越中人多往来吾吴中,以鬻书为业。异时童子鸣从其先人游昆山,尚少也。数年前,舟娄江,余之。子鸣示余以其诗,已能出人。今年复来,吾友周维岳见余,为念其先人相之旧,谓子鸣旅泊萧然,恨无以恤之者。已而子鸣以诗来,益清俊可诵。然子鸣依依于余,有问学之意,余尤念之。
尝见元人题其所刻之书云,自科举废而古书稍出,余盖深叹其言。夫今世进士之业滋盛,士不复知有书矣。以不读书而为学,此子路之佞,而孔子之所恶。无怪乎其内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临人之术,纷纷然日竞于荣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子鸣于书,盖历能诵之。余以是益奇子鸣。夫典籍,天下之神物也。人日与之居,其性灵必有能自开发者。“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如卿云轮囷,覆护其上,被其润者不枯矣。
庄渠先生尝为余言:广东陈元诚,少未尝识字,一日自感激,取四子书终日拜之,忽能识字。以此知书之神也。非书之能为神也,古人虽亡,而其神者未尝不存。今人虽古之远,而其神者未尝不与之遇。此书之所以可贵也。虽然,今之学者,直以为土梗已耳。子鸣鬻古之书,然且几于不自振,今欲求古书之义,吾惧其愈穷也。岁暮,将往锡山寓舍,还归太末,书以赠之。
(选自《震川先生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娄江 舣:停船靠岸
B.余之   过:拜访
C.为念其先人相之旧 与:赞许
D.今人虽古之远    去:距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的朋友周维岳因为顾念自己的先人与童子鸣的先人之间的旧情,所以对自己无法帮助、接济童子鸣感到很遗憾。
B.几年前,童子鸣和归有光见面时,他的诗已经清新隽永可读,超出了一般人,但是他对作诗还是孜孜以求。
C.归有光认为科举的盛行,导致士人不读书,只知道乱哄哄地每日争相谋取功名利禄,所以天下常常有人才匮乏的忧虑。
D.广东人陈元诚拜书识字,由此可知书籍的神奇功效。归有光以此劝勉童子鸣,读书是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途径。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鸣鬻古之书,然且几于不自振,今欲求古书之义,吾惧其愈穷也。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小题4】归有光认为书对人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8 11:0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常不自 释:宽解B.贫穷而不知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之也  责:责备D.不录有司 于:表被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的两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B.长老:文中指年德俱高的僧人。如白居易《闲意》诗“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中的“长老”即为此意。
C.世家:《史记》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文中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或大家。
D.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
【小题4】将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③。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至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彷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
①姁姁(xù):和蔼亲切的样子。   ②缉纑:制作麻纱   ③洒然:整齐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B.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C.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D.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1506—1571),字煕甫,号震川,昆山人。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人物。
B.弘治:弘治是明孝宗的庙号。称呼皇帝可用谥号,如汉武帝;也可用年号,如乾隆;也可用庙号。
C.讳:名。封建时代不应直称的尊长的名字称讳。
D.太学生:太学的学生。太学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在明代就是国子监。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妣事略》是明代作者归有光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了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
B.归有光的外祖父凭财产而在当地有势力,为人注重简易朴实。外祖父常常和谐亲切跟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C.归有光的母亲对归有光要求严格,经常半夜醒来时叫归有光高声背诵《孝经》,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D.归有光格外想念先母。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母亲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小题4】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翻译: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翻译: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楼阁间的通道架在半空,没有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翻译: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最后铿的一声停下来,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为政才能不一样。”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2)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之楣间,周环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心石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构:建造
B.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C.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艺:装饰
D.公以言事忤天子 忤:触犯
【小题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及归而没金陵
B.孺允兄弟虽蠖屈
C.此世俗不忘荣名者为然
D.因园中构屋五楹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小题4】请简要概括作者借杏花书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儿之成,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冥然坐,万籁有声    兀:端正,笔直。
B.吾家读书久不 效:奏效。
C.吾从板外为应答 相:相互。
D.其稍异于前  制:规制,格局。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垣墙周庭,当南日  敛赀财送其行
B.室西连中闺 彼其世未数数然也
C.儿之成,可待乎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使人复葺南阁子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下列句子画线部分与“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中“得不焚”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D.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事小处着笔:追忆琐事,叙写母亲问寒、祖母持笏寄厚望及妻子临轩,怀念情深。
B.写景委婉传情:月夜桂影,枇杷如盖,皆作者得意之情的抒发,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C.行文脉络清晰:由写“可喜”到“可悲”,悲情逐渐增强,止于寂寥之叹,层次分明。
D.用语清淡简练:看似客观描述,实至情之语;寥寥数笔,使人物形神兼备,情感深蕴。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常不自释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老:文中指年德俱高的僧人。如白居易《闲意》诗“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中的“长老”即为此意。
B.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的两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C.世家:《史记》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文中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或大家。
D.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