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帐夜①
清·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景为实,写梦为虚,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 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边草变白大雪飘飞,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 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 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 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小题2】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15 10:5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清)李祯

(1)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可得哉!
(3)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刘:杀戮
【小题1】可填入第(2)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其B.岂C.何D.然
【小题2】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小国。
B.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C.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D.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小国。
【小题3】对本文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指出二苏的论点不对,然后提出本人观点,再驳世人的偏颇看法。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是一篇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的偏颇之论。
D.本文直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论点,属于卒章显志的一篇议论文。
【小题4】分析第(3)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作者是如何论证“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这一观点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魁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问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④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 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剐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擒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选自《刘大椭集》)

注:①疵颖(lèi ):缺点。②锓(qīn)板:雕板刻书。③拚( yǎn):通“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卒不获一以终其身 售:考中
B. 余出文相质 间:问或
C. 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假:借助
A.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本来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项是(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 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 ①③⑥    8.②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 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C. 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惆怅忧伤。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
译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小题1】汉字是表意文字。请根据对三个加点字本意的解说,推断其在文中的意思。
①裕:“裕,外衣内谷,衣物饶也”(《说文解字》)。“好问则,自用则小”一句中“裕”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②隆:“隆”字的篆文由降和生组成,意思是地势下降生成的地形。“岂料后之以帝称哉”一句中“隆”的意思是:________。
③“垂”是象形字,象草木花叶下垂之形,含有“下垂”的意思。“岂料后之为法令哉?”一句中 “垂”字的意思是: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料后之垂法令哉/方悔古人所囿
B.以求合圣人道乎/尊宋者过也
C.仁见之谓之仁/凡此,皆非尊宋儒也
D.岂孔子之道大博/若一闻异己者即怒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悬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D.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②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小题5】尹似村写信责怪作者,认为他违背宋儒的认识来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