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张仆射书
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孟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于故旧知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而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  节目:条目
B.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    宽假:宽容
C.执事之于故旧如此    厚:丰厚
D.其穷,收之而已耳    哀:同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牒:本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等,文中指“文牒”,即官府往来文书的通称。
B.执事:有“主持工作”“执掌事务的人”“供役使者”等多个义项,文中是对张仆射的敬称。
C.寅:地支名,文中用以计时,“寅时”,介于“卯时”与“辰时”之间。
D.伏惟:表示伏身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2)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3)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韩愈认为作为上级应当如何对待下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7 06: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月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病吾子。然雪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B.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C.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冒犯别人
D.余以为过言 过言:过分夸大的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且从师而问 ,月出于东山之上
B.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侣鱼虾友麋鹿
C.亦病吾子  作《师说》贻之
D.然雪日岂有过哉   心凝形释,万化冥合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先用三个感叹句提示全段内容,接着用三组对比来论证,揭示了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B.甲文在论证上说理和例证相结合,在行文上散句和偶句相错综,在语气上由委婉到肯定再到强烈,使得文章极具感染力。
C.乙文中以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委婉地表达了对“好为人师”者的批评。
D.柳宗元对师道的论述,采用寓理于事的手法,论说中穿插一些趣闻轶事,辛辣幽默,看似谐谑实则隐含着无限的愤懑。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刘正夫书

韩愈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

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愈不幸独有后辈之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愈不幸独有后辈之名    接:接待,此处可理解为“笼络”
B.宜古圣贤人 师:以……为师
C.虽不为当时所    怪:奇怪
D.同道而先进者    忝:有愧于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来者则接今后进为文
B.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    则共观言之
C.文宜何师 以古圣贤人法者
D.然所珍爱者 然存于今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
如果看见他来了,怎么可以不回应他的诚意呢?
B.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名声存在的地方,就是诽谤指向的地方。
C.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并不是一定要文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且以那样的方式结束。
D.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而不是出自遵循寻常世俗之见的人。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②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
【小题5】请分条概括本文在学习“为文”问题上作者所持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师说》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②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敦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③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书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以贻之。

注: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受:通“授”,传授。③年:出生的年岁④众人:普通般人。⑤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面须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⑥不断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闻也固先乎吾  道:道理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里
C.其圣人也亦远矣  下:下面
D.是故圣圣,愚益愚 益:更加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师道不传也久矣!
B.生乎吾前,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师不必贤弟子。 不拘于时,学
D.惑不从师。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
【小题3】下列各组人物中都有“向老师学习”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②李蟠③童子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君子⑥今之众人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④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做法,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家里有钱还是没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B.文章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以向别人学习为耻的恶劣习气。
C.文章第三段,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四人拜孔子为师的实例,阐释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D.《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孟尚书书

(唐)韩愈

愈白: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圣贤事业,具在方册,可效可师。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积善积恶,殃庆自各以其类至,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求福利也!《诗》不云乎:“恺悌君子,求福不回。”《传》又曰:“不为威,不为利疚。”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万万无此理。且彼佛者,果何人哉?其行事类君子邪?小人邪?若君子也,必不妄加祸于守道之人,如小人也,其身已死,其鬼不灵,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诬也,又肯令其鬼行胸臆,作威福于其间哉;进退无所据,而信奉之,亦且惑矣!

且愈不助释氏而排之者,亦有说。孟子云:“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几何其不为禽兽也!故曰:“能言拒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扬子云云:“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辟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杀学士,天下遂大乱……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也,其祸出于杨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此也。

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又安得因一摧折,自毁其道以从于邪也!

(选自《韩愈文-与孟尚书书》,有删节)

(注)①杨:杨朱派  ②墨:墨翟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在方册 方册:书籍
B.不为威 :恐惧
C.礼乐崩而夷狄   :横暴
D.以至于今泯泯也   泯泯:灭绝,消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求福利也 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B.亦有说  皆出于此乎
C.孟子辞辟之 蟹六跪二螯
D.以为功不在禹下者此也 重乡党所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答复孟尚书的信中,阐述了自己行事立身不愧天地,不愧苍生,无所惧怕,不会因为担心释氏降祸或想求得好处而改变自己对圣贤之道的坚守。
B.文章中对信奉者认为佛家会带给人祸患的说法,表示了怀疑,并从佛者的行事上分析,无论佛家是君子还是小人,这个说法都立不住脚。
C.杨墨学说曾阻止了儒家圣贤之道,韩愈与杨雄都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认同孟子对正道的作用,认为孟子的功绩不会比夏禹小。
D.杨墨盛行,发展到后来,以致秦焚书坑儒,后虽汉代重兴儒道,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韩愈排斥佛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儒道危在旦夕、衰微灭绝的可怕境地。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万万无此理。
(2)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