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北海    超:越过,跳过。
B.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敬重。
C.于寡妻 刑:惩罚,管教。
D.,然后知长短    度:用尺子去量。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类也//异乎三子者
B.长者折枝//以若所,求若所欲
C.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
D.物皆,心为甚//则王之所大欲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B.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
C.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
D.孟子以“独何与”这样的发问,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3 07:08: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坏 、凶恶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动词,击鼓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激义而死焉者也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谋动干戈于邦内
C.申之孝悌之义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D.邻国民不加少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小题3】对全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  ①葛:古诸侯国名。②旄倪:老人和幼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仁者谓之贼   贼:伤害、毁弃
C.五旬而之     举:攻取
D.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
【小题2】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B.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C.《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
D.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
C.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D.《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B.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C.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   ②填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C.①邻国民不加少 ②数口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国也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C.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寒衣处处催刀尺
D.①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2】选出与例句(划线处)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这篇文章写了孟子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B.本文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认为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C.孟子“王道”的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所以他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本文就辛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
D.本文写作上有三个特点。结构严谨:看似散漫无序,实则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善用象征手法:先藏主旨,旁敲侧击,渐露本题,文字显得从容不迫;气势充沛: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显出雄辩气势。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好战,请以战喻。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