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E. 总体而言,本诗语言平实质朴,为便于抒情,也使用了反复、通感、比喻的修辞手法。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26 10:28: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目。
小重山
吴淑姬
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遭遇坎坷,慧而能诗词。②荼蘼(tú mí):一种花,白色,有香气,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写荼蘼花谢,春天结束,而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春事将休未休。残花缀满枝头,给人以凄清之感。
B.风揉碎槐影,令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C.“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愁情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D.“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春草烟笼、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E. “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而“一川烟草浪”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难以忍耐的痛苦。
【小题2】本词结尾说“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抒情主人公“愁”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小 松
唐代·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静林寺古松
宋代·仲皎②
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
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
①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②仲皎,字如晦,剡县(今浙江嵊县)人,居剡县明心寺。曾于剡山星子峰前建白塔,结庐以居,题名闲闲庵。精禅学,好诗文,多结交文友。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唐诗中描写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B.“而今渐觉出蓬蒿”句,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称赞它高,说明时人非常有眼力和远见,意义深远。
D.宋诗一、二两句主要点明松树的古老,以三个“古”字,着力表现享有长寿树之称的松树的古朴。
E. 宋诗三、四句以树与人相比,树龄比人的年龄要长,古松已经亲眼目睹人世间的几回变迁,树是不会衰老的,体现了松树的青春永驻、四季常青,对比鲜明。
【小题2】两首同为写松,然而作者所处身份、年代不同,情感不同,试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