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第进士,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因是罢役。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廷珪建言:“自古革命,务归人心,则以刑胜治。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中宗纳之。神龙初,白司马坂复营佛祠,廷珪方丰诏抵河北,道出其所,见营筑劳亟,怀不能已,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帝不省。寻为中书舍人。再迁礼部侍郎。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言。廷珪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今受命伊始,华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再迁黄门侍郎。监察御史蒋挺坐法,诏决杖朝堂,廷珪执奏:“御史有谴,当杀杀之,不可辱也。”士大夫服其知体。王琚持节巡天兵诸军,方还,复诏行塞下,议者皆谓将袭回纥,廷珪陈五不可。又请复十按察使,巡视州县,帝然纳之。坐漏禁内语,出为沔州刺史。频徙苏、宋、魏三州。初,景龙中,宗楚客、纪处讷等封户多在河南、河北,讽朝廷诏两道蚕产所宜,虽水旱得以蚕折租。廷珪谓:“两道倚大河,地雄奥,股肱走集,宜得其欢心,安可不恤其患而殚其力?愿依贞观、永徽故事,准令折免。”诏可。在官有威化。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以太子詹事致仕。卒,赠工部尚书,谥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张廷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B.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C.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D.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一般指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
B.夷,是我国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民族部落集团的蔑称,在文中与“华”相对,可指各少数民族。
C.道,在唐代原属于监察区名称,后成为地方行政单位,一般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D.工部,是古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财政赋税事项的机关,其长官为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廷珪把握时机,恳切进言。开元初年,天下大旱,关中发生饥荒,张廷珪趁着玄宗问政之机,联系古今向皇帝阐述了为君治国之道。
B.张廷珪有求实与宽容精神。在张易之被处罚之后,他一反众人之主张,从实际出发,主张对于张易之的同党一律宽宥。
C.张廷珪处事公允正直。监察御史蒋挺犯了法,皇上想廷杖他,但是张廷珪却认为处理过轻,士大夫认为他处事得体。
D.张廷珪不惧权贵,仗义执言。当时河南、河北两道多有权贵,且以权谋私,但是张廷珪直言进谏,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
(2)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8 09:30: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②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B.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C.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D.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本意指林木遮住日光所成的阴影,后来引申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省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自宋以后,进士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
C.六经: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
D.雅颂:《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朝廷的乐曲﹐分为“大雅”“小雅”,“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雅颂”引申指盛世之乐﹑庙堂之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诗穷而后工”,处于困窘之境的诗人更能体会生活的味道,抒发沉郁的胸臆,从而达到诗歌创作的较高境界。
B.梅圣俞孩童时写出的诗句使长辈惊异,待他长大后,学习了六经的仁义学说,写成的诗歌简朴纯正又富有古风,丝毫不取悦他人,所以当时人们对其诗歌的评价降低了。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好作品,从侧面印证了梅圣俞诗歌的工巧。但王文康最终也未举荐梅圣俞。
D.谢景初曾经编定梅圣俞的诗集。十五年后,梅圣俞病死,欧阳修重修编撰《梅圣俞诗集》,在这篇诗集序言中表达了对梅圣俞不能“用于朝廷”的惋惜与悲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珣瑜,字元伯。少孤,值天宝乱,退耕陆浑山,以养母,不干州里。转运使刘晏奏补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崔祐甫为相,擢左补阙,出为泾原帅府判官。入拜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以母丧解。讫丧,迁吏部。贞元间,为河南尹。未入境,会德宗生日,尹当献马,吏欲前取印,白珣瑜视事,且内贽。珣瑜徐曰:“未到官而遽事献,礼欤?”不听。性严重少言,未尝以私托人,而人亦不敢谒以私。既至河南,清静惠下,践敛贲发以便民。方是时,韩全义将兵伐蔡,河南主馈运,珣瑜密储之阳翟,以给官军,百姓不知僦运劳。全义与监军别檄有所取,非诏约者,珣瑜辄挂壁不酬。至军罢,凡数百封。有谏者曰:“军须期会为急,公可不报?”珣瑜曰:“武士统戎,多恃以取求。苟以为罪,尹宜坐之,终不为万人产沴(沴lì,受损)也。”复以吏部侍郎召,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实为京兆尹,剥下务进奉,珣瑜显诘曰:“留府缗帛入有素,余者应内度支。今进奉乃出何色邪?”具以对。实方幸,依违以免。
顺宗立,即迁吏部尚书。王叔文起州吏为翰林学士、盐铁副使,内交奄人,攘挠政机。韦执谊为宰相,居外奉行。叔文一日至中书见执谊,直吏曰:“方宰相会食,百官无见者。”叔文恚,叱吏,吏走入白,执谊起,就阁与叔文语。珣瑜与杜佑,高郢辍饔以待。顷之,吏白:“二公同饭矣。”珣瑜喟曰:“吾可复居此乎!”命左右取马归,卧家不出七日,罢为吏部尚书。亦会有疾,数月卒,年六十八,赠尚书左仆射。太常博士徐复谥文献,兵部侍郎李巽言:“文者,经纬天地。用二谥,非《春秋》之正,请更议。”复谓:“二谥,周、汉以来有之。况珣瑜名臣,二谥不嫌。”诏从复议。(选自《新唐书·郑珣瑜传》)
【小题1】(原创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不应 谢:感谢
B.以讽谏主文科高 第:等级
C.尹宜之 坐:因……获罪
D.余者应度支  内:通“纳”,交纳
【小题2】(原创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员外郎,我国古代官职之一。员外郎为六部各司主官,相当于正司长,郎中是副司长。
B.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C.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春秋》,与《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珣瑜刚正不阿。他被授予河南尹尚未上任,适逢唐德宗生日,按照惯例应献马,属吏向他汇报此事,他认为不合礼法,没有听从。
B.郑珣瑜洁身自好。王叔文结交宦官,干扰朝政,宰相韦执谊对其纵容迎合,郑珣瑜愤而回家,躺了七天不出门,因此郁闷而死。
C.郑珣瑜坚持原则。韩全义和监军发了几百封公文索取超额的财物,他置之不理;有人劝他予以答复,但他宁坚决不答应这些非分的要求。
D.郑珣瑜关心民生。任河南尹期间,他清静无为施惠于民,平抑物价方便百姓;主管粮饷运输,他密储粮草供给官军,使百姓免除运输之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值天宝乱,退耕陆浑山,以养母,不干州里。
(2)叔文恚,叱吏,吏走入白,执谊起,就阁与叔文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大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赋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麻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分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有改动)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
(2)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分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牛)徽举进士,累擢吏部员外郎。乾符中选滥,吏多奸,岁调四千员,徽治以刚明,柅① 杜干请,法度复振。
父蔚避地于梁,道病,徽与子扶篮舆,历阁路,盗击其首,血流面,持舆不息。盗迫之,徽拜曰:“人皆有父,今亲老而疾,幸无骇惊。”盗感之,乃止。及前谷,又逢盗,辄相语曰:“此孝子也!”共举舆舍之家,进帛裹创,以饘饮②奉蔚,留信宿去。抵梁,徽趋蜀谒行在,丐归侍亲疾。会拜谏议大夫,固辞,见宰相杜让能曰:“上迁幸当从,亲有疾当侍,而徽兄在朝廷,身 乞还营医药。”时兄循已位给事中,许之。父丧,客梁、汉。终丧,以中书舍人召,辞疾,改给事中,留陈仓。
张濬伐太原,引为判官,敕在所敦遣。徽太息曰:“王室方复,廥③藏殚耗,当协和诸侯以为藩屏,而又济以兵,诸侯离心,必有后忧。”不肯起。濬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 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茂贞亟请,帝召群臣议,无敢言。徽曰:“王室多难,茂贞诚有功。今复恭阻兵而讨之,罪在不俟命尔。臣闻两镇兵多杀伤,不早有所制,则梁、益之人尽矣。请假以节,明约束,则军有所畏。”帝曰:“然。”乃以招讨使授茂贞,果有功,然益偃蹇,帝使宰相杜让能将兵诛讨,徽谏曰:“岐,国西门。茂贞凭其众而暴,若令万分一不利,屈威重奈何?愿徐制之。”不听。师出,帝复召徽曰:“今伐茂贞,彼众乌合,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 蓍龟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师果败遂杀大臣王室益弱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柅(nì):遏制。 ②饘(zhān)饮:稠粥。 ③廥(kuài):仓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责将帅/非臣职也/既 而师果败/遂杀大臣/王室益弱
B.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 师果败/遂杀/大臣王室益弱
C.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责将帅/非臣职也/既 而师果败/遂杀大臣/王室益弱
D.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 师果败/遂杀大臣/王室益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提拔的意思,是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我国古代表官职升降的 词语“迁”“徙”同义。
B.乾符,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我国第一个年号是建元,最后 一个年号是宣统。
C.敕,敕令,我国古时自上告下之词,南北朝以后特指皇帝的诏书,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 臣僚等。
D.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按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也可喻 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徽为官严正。他担任吏部员外郎时,治理严明,杜绝官员选拔中的委托求情现象,使 法令制度得以重新振兴。
B.牛徽孝敬父亲。牛徽的父亲在赶赴梁地的路上得病,牛徽亲自与自己的儿子抬轿护送, 遭遇强盗被打伤,仍然抬轿不停步。
C.牛徽心忧国事。张濬讨伐太原时,牛徽认为王室正处于恢复时期,国库亏空,应与各诸 侯和睦相处,巩固边防,不要发动战争。
D.牛徽袒护将领。针对李茂贞擅自行动一事,群臣不敢说话,只有牛徽劝谏皇上把招讨 符节授予李茂贞,后又劝谏不要讨伐李茂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抵梁,徽趋蜀谒行在,丐归侍亲疾。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还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此。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①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以兵部尚书为东都留守。

会宣武节度使李万荣病且死,诏晋为宣武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慊②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汴士素骄怙乱,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六》,有改动)

注①排笮:排挤。②驺慊: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B.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C.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D.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设翰林院,作为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文件。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礼仪、科举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B.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C.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
D.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
(2)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