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一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飘零不定的生活。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07 10:20: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除  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来诗全诗文笔沉重。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写除夕之夜,诗人想回家团聚的渴望牵动着他的喜乐和忧愁,现在这愿望转眼已成为一场空。这一起句既交代了后面“愁”的事因之一,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全诗文笔轻快。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写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在阵阵响亮的鞭炮声中,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送走旧的一年,迎来崭新的一年。这一起句既紧扣了题目“元日”,又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来诗的第三句写诗人因愁整夜难眠、辗转到天明;王诗的第三句写千家万户都笼罩在烟雾中,用“曈曈”写出日光曚昽的景象,表现过年时的热闹气氛。这两处转笔在章法上使得诗歌陡生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D.王诗的结句,写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的细节,既是反映民间习俗,又寓含了除旧布新之意。“桃符”就是悬挂或者张贴于门首的图像,意在祈福灭祸。这句诗在结构上与首句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E.同样是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表达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王诗通过对元日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乐观自信的心态和喜悦的心情。
【小题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早丧母,事继母甚谨。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除荡寇将军,累迁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尝读书见吾丘子,遂归侍养。
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太祖平河东,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深归葬其父,负土成坟。大统十五年,行下邽县事。
太祖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尝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皆背而讥之曰:“樊生讲书多门户,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六官建,拜太学助教。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诏许之。朝廷有疑义,常召问焉。后以疾卒。
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撰《孝经(问疑)》《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注)①吾丘子,即丘吾子,春秋时孝子。②长史:古代职官名,将军的属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B.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C.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D.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古代男子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B.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C.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深经历坎坷,侍亲至孝。他在避难时,宁愿自己挨饿,也要送食物给继母;平乱后,他归乡负土筑坟葬父。
B.樊深一生好学,至老不渝。年轻时,他负书出门拜师,孜孜不倦地讲习《五经》;年老时,仍书不离身,分秒必争,不懈学习。
C.樊深学识渊博,但不被认可。他解说经书,常常广征旁引汉、魏以来诸家学说,学生不能领悟,人们都在背后讥讽他。
D.樊深精通经学,涉猎广泛。他撰写了诸多解经著作,流行于世,也对史学、文字学、阴阳学等领域有所了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2)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