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治甚有名。数年,徒为东郡太守。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乡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及门下掾自到,人救不殊,因喑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椽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日:“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日:“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入守左冯翊,岁余,不肯出行县。丞椽数白:“宜循行郡中,览观民俗,考长吏治迹。延寿日:“县皆有贤令长,督邮分明善恶于外,行县恐无所益,重为烦忧。”丞椽皆以为方春月,可一出劝耕桑。延寿不得已,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延寿大伤之,日:“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受其耻,咎在冯翊,当先退。”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些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开阁延见厉勉以意告乡都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延寿乃起听事,劳谢令丞以下。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不敢犯。延寿恩信周遍二十四县,莫复以辞讼自言者。

(节选自《汉书·韩延寿传》)

[注]①不殊:指自杀术死。②复:免除赋税徭役。③移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祖/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开阁延见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
B.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祖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开阁延见/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
C.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祖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开阁延见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
D.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开阁延见/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射,是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文中指地方长官春秋两季在学校以礼会民习射。
B.左冯翊,与京兆尹、右扶风是汉代拱卫京城的“三辅”,文中是指行政区长官。
C.督邮,是汉代各郡属吏督邮书掾或曹掾的简称,代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等。
D.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客食宿之地,文中指当时供官员或行人食宿的处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为官一方,治政有法。任东郡太守,重在教化,引导百姓亲爱和睦,主张礼让宽容,征用劳役、征收租税时开诚布公,并加强治安管理,因而吏民归服。
B.韩延寿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待下属,施以恩德,讲究诚信,尤其是当自己被下属欺凌压迫时,他并非采用训诫惩罚之法,而是深刻责己,最终感化了他们。
C.韩延寿礼贤下士,善纳谏言。所到任职之地,以礼待用贤士。虽贵为太守,也能够听取下属合理的意见,即便地位卑微的门卒进言,他也坦承已过,采纳谏言。
D.韩延寿无为而治,化解纠纷。视察高陵时遇昆弟讼田案,他认为是其才德难以教化民众,便移病不理政务。官吏自系,讼者宗族责让,使昆弟自相化解了矛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2)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9 10:02: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去病死后,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甚见亲信。后元二年,上病笃,光弟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于是诈令人上书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跸疑有非常当与渚大臣共执退光。明旦,上问:“大将军安在?”左将军桀对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

昭帝崩,亡嗣。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贺者,武帝孙。既至,即位,行淫乱。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否?”延年曰:“伊尹相般,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县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诏曰:“可。”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弩怯,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

近亲有卫太子孙号皇曾孙在民间,成称述焉。光遣宗正刘德至曾孙家尚冠里,洗沐赐御衣,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而光奉上皇帝玺绶,谒于高庙,是为孝宣皇帝。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于是诈令人上书/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跸/疑有非常/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
B.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于是/诈令人上书/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跸/疑有非常/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
C.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于是诈令人上书/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跸/疑有非常/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
D.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于是诈令人上书/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跸/疑有非常/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皇帝称号有尊号、谥号、庙号、年号。
B.副车在文中指皇帝的从车。有时指皇帝的女婿,清代指称乡试的副榜贡生。
C.宗庙是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通常天子七庙,诸侯四庙,大夫三庙。
D.曾孙是亲属称谓,是指儿子的孙子,或称孙子的儿子,也就是三世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光受到重用,奉诏辅佐。在武帝病危之际,他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帮助八岁的昭帝,处理所有政务。
B.霍光受人忌恨,免于受责。燕王对霍光心怀怨恨,派人陷害霍光,霍光闻之后不敢入宫,昭帝却明断是非,对霍光进行安慰。
C.霍光大胆谏言,更立国君。霍光见刘贺行为荒淫,不能够担任天子,于是和群臣向太后陈述刘贺的不端并推荐新帝,得到其允诺。
D.霍光权势过盛,累及家族。霍光效力三代皇帝,位高权重,虽然深得武帝昭帝信任,但却被宣帝猜忌,因此霍光身死后,一族被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
(2)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勃,沛人。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给丧事。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号绛侯。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遂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延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
(选自《汉书·周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延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延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延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延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封地,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
B.迁,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贬谪之意,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国,古代既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是指京城。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家世代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泰,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质朴倔强,老实敦厚。他不喜欢文辞,召见儒士和说客时不行主宾之礼,说话直白:高祖认为可把大事托付给他。
D.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
(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勃,沛人。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给丧事。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为太尉。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最从高帝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各三人;别破军二,下城三,定郡五、县七十九,得丞相、大将各一人。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曰武侯。
(选自《汉书·卷四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古代指升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擢、拜、除、署等。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也是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C.薨,指诸侯死。古人讳言“死”,以专称代替,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D.谥,是中国古代帝王或高官死后,朝廷根据其平生功过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郡,以编织竹器为生,常在别人家的丧事上吹箫以养家糊口。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刘邦起兵反秦,入关灭秦,还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臧荼、韩王信等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木讷刚强,质朴敦厚。汉高祖据此认为可把大事托付给他。他不喜欢文辞,召见儒生说客时不行主宾之礼,说话直白。
D.周勃位高权重,仕途顺利。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丞相,深受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等多位皇帝的倚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2)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丙吉传

班 固

丙古,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古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去士,使此入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遣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日定侯。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简注)

①伐:夸耀。②地节: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69-前66)。③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等事务的官员,其地位仅次于丞相。汉代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并称“三公”。④起狱法小吏:出身于狱吏。起,出身。⑤掾史:下属的官吏。⑥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⑦艾:惩戒,惩治。⑧驭吏:车夫。驭,驾驶车马。吏,差役。⑨茵:车垫子。⑩公车:汉代官署名。⑪刺取:刺探。⑫大体重要的原则。⑬五凤: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57-前54)。

(阅读指要)
本文通过记叙丙吉一生中的主要事件,来写丙吉的为人。从文中所写可看出丙吉是一个笃厚、不自夸而又宽容的人;他虽高居相位,但宽以待人,特别是宽待下属,也因此换来了忠心报答。作为宰相,丙吉有着识大体而不亲小事的处事风格,这也充分体现了身居高位者的才智与识见。文中叙事清晰,多用对话。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详略分明,语言简练。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吾窃焉(2)以醉饱之去士(3)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4)遽归府见吉
【小题2】丙吉遇到路上在驱散群殴的人而并不查问,是因为______;他遇见有人赶牛,见牛喘吐舌,便停下来,让骑吏去问赶牛的人,是因为_____。(均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遇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
A.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    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
B.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
C.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岁竟奏行赏罚而已。
D.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礼》,通晓大义,最终官至丞相。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内吉开始而形成惯例。
B.丙吉的车夫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
D.丙吉为人笃厚,不自夸。他认为先前假如没有听到车夫的报告,自己有什么资格受到皇帝褒奖呢。他的下属从此更认为丙吉贤明。
【小题5】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中代词“之”具体指代的内容。
(1)西曹但忍,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之”指代_______。
(2)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
“之”指代_____。
【小题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深厚,不伐善。
(2)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迁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扬子云诚知人!”

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辱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

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励俗,近古之逸民也

《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
B.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
C.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
D.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就是汉代有名的隐士“商山四皓”,隐士就是古代那些居于乡野山林的人,有的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有的是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有的是入仕后辞官归隐山林。
B.卜筮,古代人民卜筮是为了求吉利,卜一次得不到吉兆,可以再卜几次。但通常情况下卜三次还不是吉兆的话,要进行的事情就暂时中止,待择吉日再卜,这就叫“卜筮不过三”。
C.蓍龟,指的是蓍草和龟甲,古人以为蓍千岁生三百茎,难能可贵,能预知吉凶;而龟乃长寿之物,古人认为其能通神,所以把它们作为卜筮的理想工具。
D.益州牧,与《陈情表》中“二州牧伯”的“牧伯”一样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伯者,主一州之长;牧者,言牧养下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君平博览群书,他还根据老子和庄子的理论写下十几万字的著作。
B.元舅大将军王凤用厚礼聘子真,想要子真辅佐他,郑子真却不愿屈服于他人;杜陵李强也用厚礼聘君平,希望君平辅佐他,严君平也不愿屈服,无声地拒绝了李强。
C.杨雄很了解严君平的性格,多次对朝廷官吏称赞严君平的品行,还写书称赞他不做苟合之事,不操苟且之业,长久幽居却不改变节操,堪称国家的宝贝。
D.郑子真、严君平与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同样都是隐士,但后四人在太子恳请下出来辅佐太子,协助政事,而郑子真与严君平不肯当官也不肯出来协助政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2)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