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注]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翚(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
B.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C.颈联表现了诗人的年华逝去之愁和难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
D.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到意兴索然。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16 11:1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女冠子•元夕
蒋 捷①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④。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④夕阳西下:指南宋康与之(一说为范周)《宝鼎现》咏元夕词,其首三句为“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词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极度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极力实写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三句写遍地彩灯高挂,灯光明亮照彻元夜,与“琉璃光射”相照应,写出了元宵节日的繁华。
D.“江城人悄初更打”一句以动衬静,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
E.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不惜篇幅,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以梦境加以再现。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①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下片集中抒情,全词景物切换自然,意境清新,语淡而情切。
B.上片开头两句,“霭霭春空”描写云层低垂貌,而“画楼森耸凌云渚”则表现浮云楼雕栏画栋的美和高耸入云、俯瞰沙渚的气势。
C.“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两句,既称赞杜牧题浮云楼诗写得绝妙,也隐约道出自己具有登高能赋的才情。
D.“惆怅相思迟暮”上承“关情”,下启追忆,表现作者在人生迟暮之年登临此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内心倍感惆怅。
E. “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着一“悄”字,那种落寞孤寂的心境全出。
【小题2】前人认为上片结尾三句“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是“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遣八使行风俗 徇:巡行
B.余人受命部  之:到
C.纲延置上,问所疾苦  坐:通“座”,座位
D.二千石有罪  信:相信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为公子,厉布衣之节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婴等上书乞留,许之    今其智反不能及
C.欲文德服叛 夫夷近,则游者众
D.纲何尝能弭东南盗 此沛公参乘樊哙者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B.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C.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D.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小题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张纲“对张婴晓之以理”的一组是(  )
①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②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③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
④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
⑤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
⑥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
A.③④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①②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能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为孝廉,他却不愿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广陵宼乱十多年,朝廷派张纲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只身到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
C.张纲先邀请张婴坐在上座,向其询问疾苦;然后晓之以理,向他提出六方面关系到他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张婴醒悟,当即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归降。
D.王夫之认为,张纲独自赴贼营,劝张婴归降,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铁有解决根本问题,不值得效法。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2)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