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①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下片集中抒情,全词景物切换自然,意境清新,语淡而情切。
B.上片开头两句,“霭霭春空”描写云层低垂貌,而“画楼森耸凌云渚”则表现浮云楼雕栏画栋的美和高耸入云、俯瞰沙渚的气势。
C.“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两句,既称赞杜牧题浮云楼诗写得绝妙,也隐约道出自己具有登高能赋的才情。
D.“惆怅相思迟暮”上承“关情”,下启追忆,表现作者在人生迟暮之年登临此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内心倍感惆怅。
E. “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着一“悄”字,那种落寞孤寂的心境全出。
【小题2】前人认为上片结尾三句“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是“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6 03:1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B.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C.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D.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晋侯,以爵位称呼,爵位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B.执事,可以指“办事的官吏”,《汉书》“朝之执事,亡非同类”,就是此意。而选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C.解释《春秋》的代表性著作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穀)梁传》。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小题3】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烛之武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描写他的语言,或是牢骚,或是说辞,表现了他的能言善辩、深明大义和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即晋文公逃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郑“贰于楚”,即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助楚反晋。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人、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