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当时为辽占领,成了辽国都城。辛夷:香木名,名玉兰,又称迎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
B.颔联着一“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
C.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雨水催成,生动地裁就一幅田园图画,奇丽壮阔。
D.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洋溢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E. 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风格含蓄凝练,本诗经其精心锤炼,构思新奇,感情深沉。
【小题2】请结合全诗,对尾联进行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14 10:39: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房屋
B.距洞百余步,有碑道,其文漫灭   仆:倒
C.夫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于是余有叹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只有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①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   )?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③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④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①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的字。②正之:孙侔的字。③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
A.哉B.也C.焉D.耳
【小题2】请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志同道合的人应相互交往,共同进步。
B.与自己有相同志趣和理想的只有这二人。
C.与二人携手共进,登堂入室,追求“中庸”之境界。
D.自有与二位“贤人”交往,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与曾巩分手后的赠别之作。
B.曾巩和孙侔虽然是好友,但两人未曾谋面。
C.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真挚友情,又反映出自己对追求至高境界的远大志向。
D.作为一篇道别之作,本文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哲理蓄思。
【小题5】试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某仲卿所作。侯之为州也,宽而有制,静而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若干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 )来求文以识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哉?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A.而B.乃C.且D.则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州新学由李侯倡议并设计建造。
B.太平州的旺族出钱建造了李侯官府。
C.太平新学有田地和器具供学者劳动。
D.李侯因治理太平有功被当地人感念。
【小题3】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小题4】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小题5】第③段作者就兴建州学的目的表达了观点,对此作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