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道山亭记
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B.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C.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D.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我国上古华夏族各朝建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中心地带,有别于四方蛮夷戎狄。凡华夏族统辖区域都称“中国”。
B.宫,一般指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这里指神话中神仙居住的房屋。
C.昭文馆,朝廷典藏经籍图书之所,直昭文馆是文官的加官,掌管昭文馆。
D.蓬菜、方丈、瀛洲之山,道家传说中远海的三座仙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文中第一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单刀直入又纡徐和缓,将其政绩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D.本篇由景及人,既不寓情于景,也不发掘深意,而是平平直直,自自然然,远远道来,娓娓而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2)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09:5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北山居记

明·宋濂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性或固然欤?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湖府经历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伯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山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山,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櫂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皦皦霞外,迹虽朝市而心实山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时,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试以伯旼之意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虑宜详矣,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忘也?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节选)

(注释)①罍léi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多用青铜制成。②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③笭箵língjīng鱼篓,竹笼④丛脞cóngcuǒ:细碎,杂乱⑤鞅掌:繁忙劳累⑥魏阙:朝廷的代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   抑:或者
B.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 漱醪:喝酒
C.试以伯旼之意之  逆:推测
D.占一才者必 庸:平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奔走于尘土冥茫中,求遂其尺寸之欲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来之
B.其能索句寂寞之滨乎  从泾道亡,归壁
C.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D.有不登于枢要者乎  邯郸为郡,惜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之君子身在朝市,心在山林;今之君子身在山林,心慕朝市。当时的人认为伯旼就是古之君子。
B.作者认为伯旼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超越众人而成为名臣。
C.作者认为伯旼的行为还值得商榷:作为一名地方官,身负一方百姓的重望,不能耽于山水之乐。
D.作者建议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功成名就后再辞官回到水北山居养老,过潇洒从容的生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
(2)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
【小题5】用“/”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老子·七十七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十有三年秋九月,皇帝宅忧,甫旬日,即起杨公名时滇南,士大夫知与不知,皆惊喜相告。乾隆元年二月,公至自滇,礼部尚书入教皇子。上与诸王大臣议政之暇,时召公入见。而是秋七月上旬遘末疾,泱月而薨。是日,士友奔唁,暨国子生聚哭于庭阶者凡数百人。盖公自童稚以至笃老,居乡立朝,莅官抚众,无一言一事,不出于中心之诚,故其感于人者,如此其至也。
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始圣祖仁皇帝悼学政废弛,以九御督学,自文贞始,而公继之,校士遵文贞成法,士虽摈弃无怨言。其主试陕西亦然。癸已,圣寿六十,延臣庆贺。上问:“翰林中有杨名时否?”遂特召入京。
丁酉夏,出为北直巡道,曰:“吾欲试以民事也。”公细大必亲,无留,无匿情、至今民所思,曰:“百年中无比也。”已亥,迁巡抚云南。会征西藏,大师驻省城。为营馆舍,数宴犒,而约束坚明,无敢叫嚣。七年中,凡军民疾苦,大者奏请,小者更易科条,事无遗梗,恩信浃于蛮孥。
公天性和易,虽驭仆隶,无厉色疾言,而是非可否,则守其所见,固植而不摇。世宗宪皇帝即位,手谕褒嘉。三年,擢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公益自奋厉,思竭忠诚,于人之邪正,事之得失,风气淳薄,尽言无隐。公平生介节义事,美行嘉言,不可胜纪。
余始见公于文贞公所。余与文贞辩析经义,常自日昃至夜中。公端坐如植,言不及,终已无言。此益信公之为学能内自检摄,而未暇叩其所藏。及往年,余再入南书房,公继至,始知公于文贞所讲授,笃信力行,而凡古昔圣哲相传性命道教之指要,异人异世而更相表里互为发明者,皆能探取而抉其所以然。呜呼!公之用无不宜,忠诚耿著而人无间言,盖有也夫!
(选自《方苞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士遵文贞成法   :全部
B.公细大必亲,无留 :案件
C.此益信公之为学能内自检摄  :重用
D.盖有也夫! :原因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起杨公名时滇南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礼部尚书入教皇子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C.至今民所思     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D.百年中无比也   沛公军霸上,未得项羽相见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B.“出”指在朝任官,“入”指派任至外地。
C.“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日昃,古人根据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如太阳正中叫做日中,而不到中午,上午十一点左右,就叫做日昃。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B.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C.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D.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杨名时体察民情,爱民抚众。巡抚云南时,他为军民排忧解难,恩信遍及蛮夷。
B.杨名时为学深厚,笃信力行。师从李文贞时,他常与文贞辨析经义直到深夜才停止不言;对古代的圣哲学说,他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
C.杨名时以诚待人,受人敬重。他从滇南被起用时,士大夫们惊喜万分,奔走相吿;他患病去世后,士友纷纷前往吊唁,国子生在庭院痛哭。
D.杨名时做官勤勉,颇有政绩。他在礼部任职时,堪当大任,深受皇上称赏;出任北直巡道后,掌管刑狱,事必躬亲。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征西藏,大师驻省城。为营馆舍,数宴犒,而约束坚明,无敢叫嚣。
(2)公益自奋厉,思竭忠诚,于人之邪正,事之得失,风气淳薄,尽言无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1)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2)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逼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3)“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4)“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5)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小题1】从“序”的文体看,选文与课文《伶官传序》有何不同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第二段写“人之称大丈夫者其在外”时,除了写到了“武夫”、“从者”、“供给之人”外,还写到哪几种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起笔简练,交代清楚简洁,用“友人李愿居之”一句,巧妙、自然过渡到卞文。
B.第(2)段作者借李愿之口,用铺陈的手法极写得志小人骄横不可一世的情景。
C.第(5)段用古诗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对友人时乖不遇的同情之心。
D.本文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小题4】对第(3)段中“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无需约束自己的车马,无需用刀锯辛苦劳动。
B.无需受官职的约束,无需受刑罚的惩处。
C.无需约束自己的车马,无需受刑罚的惩处。
D.无需受官职的约束,无需用刀锯辛苦劳动。
【小题5】有人说这篇文章采用了“两宾夹一主,以宾衬主”的写法,请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指秦始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B.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C.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D.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小题2】下列句子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青词”指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B.“五音”是古代音乐调式,即宫、商、角、徵、羽。“为变徵之声”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
C.《战国策》又称《国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