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一曲离歌中,缆解舟行。首句为全诗奠定了舒缓柔和、优美庄严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写深秋时节,满目青山,霜林尽染,水流湍急。“急”字暗含作者埋怨流水之意。
C.第三句写薄暮时分,四望一片迷蒙,朋友的船早已随着急流驶到自己的视线之外去了。
D.第四句写作者独下西楼。彼时,朋友远离,暮色苍茫,风雨凄迷,内心自当萧瑟凄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18 03:24: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
①
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暗用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把春秋时曾以和亲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委婉地批评魏大从戎的失当。
C.三、四两句是说,离别虽然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发誓要像六郡雄杰那样去杀敌立功。
D.五六两句中,“横”字表明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接”字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
E. 全诗一气呵成,英气逼人,没有儿女情长,却有慷慨悲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小题2】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①
(唐)李端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
(注)①大历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出为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作于李端到杭州赴任途中。
【小题1】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说颈联的意思。
【小题2】本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燕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手脚生皴劈。
【小题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写长安雪十分大, 连一只鸟雀都看不见; 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B.“其中”二字过渡, 从大雪天的迷茫景象写到大雪天“豪贵家”的享乐生活。
C.前十句描写由外而内, 将“朱门”的穷奢极侈置于大雪的特定场景中, 为结句抒情做铺垫。
D.篇末用“岂知”转折, 直抒胸臆, 揭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扩展、深化了主题思想。
【小题2】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的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娥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小题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泛舟 刘方平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小题1】开头两联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秋夜”的?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2】最后一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诗